以“教”促学,以“研”促教——音乐学院圆满完成2023舞蹈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系列活动

发布日期: 2023-11-09  作者:    浏览次数: 11 


围绕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中对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需求,自今年10月25日起,在学校“一流师范专业建设”项目支持下,我校音乐学院舞蹈系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学术讲座、大师班和教研会等项目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学术和实践活动提升教师团队水平和舞蹈师资人才创新融合的能力培养。

首先,诚邀美国杨百翰大学终身教授、我校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黄嘉敏为舞蹈系师生们举办“舞蹈教育:身体学习、情感学习和认知学习”为题的学术讲座。黄嘉敏指出,舞蹈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在身体、情感和认知学习的总和之中。身体学习是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必须与情感学习和认知学习紧密相连。讲座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探讨与思索,以其全新的舞蹈教育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等理论知识触发了与会师生对于舞蹈艺术的热爱,对于舞蹈教育的执着,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并在身体学习中走向探索,思辨和创造的未来。黄教授强调要培养学生用身体去思考,用大脑去舞蹈。本次讲座既对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提升师生们对于舞蹈教育的责任感,也对大家在未来的舞蹈教育学习与工作中形成坚定的教育观念予以启迪!

其次,黄嘉敏教授为舞蹈系师生开展了两天三个单元的实践课程,将其全新的舞蹈教育理论应用于其中。第一单元——“在即兴中探索个性特征的舞蹈动作”围绕探索自我表达与舞蹈动作的关系这一主线任务展开。黄嘉敏以寻找空间的练习导入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介入节奏、方向、双人即兴等训练,要求学生们打破固有动作模式束缚,开创性地运用独特的肢体语言表达自我个性。第二单元——“开发具有倾听和交流的舞蹈表现能力”围绕开发舞蹈动作的倾听与交流能力这一主线任务展开。黄嘉敏综合运用道具、双人即兴、全体即兴、限定性舞蹈小品编创的方式,加入力效与调度的变化要求,以探索不同组织形式中的空间构造与力量传导关系。第三单元——“舞蹈教育中的比赛与合作”从锻炼学生大脑记忆力开始,围绕着课堂中的合作与竞赛这一主线任务展开。黄嘉敏通过动作即兴与造型塑造,运用“全脑教育”的方式不断刺激学生们的反应与记忆能力;通过四人关联即兴锻炼学生的肢体感知;通过小组合作与竞赛,传授给学生们在舞蹈教学中的经验。

黄嘉敏教授三个单元的大师课将前期讲座中的理论观点予以实践呈现。她以“开发每一个学生专属身体潜能”为己任的教学品质,以及“创造性地培养学生必备舞蹈才华”的教学使命,激发了参与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全情投入。学生们在每一次课堂中的回课展示均呈现了高品质的动作技能和舞蹈组合,高标准地展示了内在情感外化于形的作品成果,为将来走向教师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舞蹈系在校会议中心举办了一场“新时代舞蹈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探索”教研会。教研会特邀黄嘉敏教授与曾任《财富》《哈佛商业评论》杂志特约评论员的耿力中博士,以及音乐学院舞蹈专业高本贯通培养合作单位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出席,舞蹈系全体教师及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教研会。舞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高娟敏教授主持会议。校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张海燕致欢迎辞,对与会专家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与感谢,同时表达了对舞蹈学专业的鼓励与期望,并期待黄嘉敏教授对舞蹈系能够给予持续支持。

教研会采用现场对谈讨论的方式,黄嘉敏教授作为本次教研会的特邀专家就新时代舞蹈教育的多元化及相关问题言简意赅地发表了高屋建瓴的观点。黄嘉敏认为,舞蹈教育应该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强调培养更完整的人,要充分发挥舞蹈的独特功能来改变舞蹈教育的方式,扩大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积极开发新课程,在技术课程中融汇创造能力的培养,让技术为创造服务,从而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这就必须要求从舞蹈教师自身做起,首先改变观念才能改变现实,进而逐渐改变传统观念中固有不利因素,随后,黄嘉敏从舞蹈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等角度与舞蹈系全体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上,舞蹈系全体教师和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老师们畅所欲言,纷纷就舞蹈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与既定课程设置间的矛盾、综合类大学舞蹈系中素质教育和技术训练之间的平衡,以及舞蹈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中的所存问题与黄教授进行探讨。曾经在国家体委工作期间带领国家队员获得亚洲田径项目的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的耿力中博士结合自身的体育训练学科专业背景,提出舞蹈教育更强调文化,倡导把身体学习和原创学习相结合,学会倾听、沟通和交流,并运用社会学的观念来引导舞蹈课程教学和研究。

高娟敏教授谈到:教研工作在整个舞蹈学专业的发展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教研工作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保障,也是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这次教研活动仅仅是拉开序幕,成为良好的开端,今后将不断优化,达到以“教”促学,以“研”促教的目的。

舞蹈学专业连续三天的国际舞蹈交流活动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方针,为师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学习和交流平台,旨在不断提高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全力做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努力提升本专业的学术创造力和社会影响力。(撰稿人:张岚月 赛译稼 胡悦 孟元 摄影:李立新  吴宜树 吴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