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与交流:德国小提琴教授弗洛林·保尔大师班

发布日期: 2010-03-30  作者:    浏览次数: 5978 


前 言:

    今天,收到刘洪老师发来的《心得与交流:德国小提琴教授弗洛林.保尔大师班》一文,打开一看,都是这次参加德国汉堡国际音乐学院大师班之一----接受小提琴教授弗洛林.保尔授课的同学写下的感想。有对自己参加大师班心理活动的描述,有详细记录大师在授课过程对自己的指导,更有大师班后的思考。作为一个学生来说,有些地方确实写得很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感受。

    令我感动的还不是这些文章的本身,而是作为一个小提琴专业教师的刘洪老师为我们大家做了一个优秀的学术示范。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专业学习,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就像他在信中说的那样:“我们都在这次大师班的交流中学的很多(如果我们不愿意一次大师班沦落为可有可无的模糊记忆的话),这也正是我愿意与参加上课的同学一起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并发表的原因(而不是“作业”)。也许,某一次大师班并不足以使一个人获得顿时‘脱胎换骨’的机会,但一定会给那些愿意思考,并渴望知识的准备者寄上思想盛宴的邀请。”

    目前学院组织了大量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其目的也就是为师生们创造一个和大师们近距离接触的国际平台,希望师生们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专业视野得以开阔。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特别值得推崇的就是刘洪老师和学生们的这种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

    在此,附上刘洪老师给我的信以及学生们的学习心得,希望和师生们共同分享他们的收获。

李聪
2010-3-30


李院长:

    您好!这一次您邀请到的德国汉堡国际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弗洛林.保尔(Florin Paul)访问了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并为我班上小提琴和室内乐专业同学上了专家课。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

    大师班之后,我邀请班上的几位一年级同学:张伊宁(钢琴姚屹歆)、沙文秀(钢琴陈璐)、任骁琦(钢琴马萧骋),以及二、三年的顾圣音、夏文斌和王晟的三重奏组一起,在我主办的“小提琴学习网”电子论坛(http://www.violinstudy.net/bbs/viewthread.php?tid=10542)上共同发表了上课收获和经验。

    这些同学认真讨论了课上的收获和经验,这显然形成了有意义的交流。当我读到这些这些参加大师班的同学笔记(尽管文笔稚嫩)的时候,分明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积极投入和热爱,我为此而感动。我们都在这次大师班的交流中学的很多(如果我们不愿意一次大师班沦落为可有可无的模糊记忆的话),这也正是我愿意与参加上课的同学一起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并发表的原因(而不是“作业”)。也许,某一次大师班并不足以使一个人获得顿时“脱胎换骨”的机会,但一定会给那些愿意思考,并渴望知识的准备者寄上思想盛宴的邀请。

    我深信这样一种学习气氛是可贵的,通过不断努力和保持,并且,如果能够进一步影响到其他专业的同学,会更有意义了。因此,我非常盼望李院长能在百忙中抽空一读我们的“作品”(作为这次成功的大师班的补充资料)——虽然不够成熟,但足够认真。
    谢谢您!

刘洪
2010-3-29


张伊宁:大师班感想

    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参加大师课,此前我很少有这么宝贵的机会,为数不多的大师课经历也都是作为一名旁听者。人生的种种第一次经历似乎都很难忘。说实话我很兴奋,而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德国汉堡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Florin Paul很准时,确切的说是提前到达了。出乎自己的意料,我并没有那么紧张。因为Florin Paul教授很亲切,进门时我对他微微笑打招呼,他亦是如此。为了使交流更加方便,我们理解更透彻,万方乐团的指挥黄老师担任了我们的翻译。Florin Paul教授也拿出自己的琴,予以示范。

    因为还有些时间才开始上课,Florin Paul教授与刘洪老师还有我,有了个小小的交流。他询问了我大概拉过哪些作品,有没有拉过巴赫的作品。因为他自己也出过巴赫《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的唱片。可见他对巴赫作品的重视程度。

    我所演奏的作品是:《贝多芬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在我演奏之前Florin Paul教授就看了我所用谱子的版本。(我所用的是:汉斯—特奥波德  马克思—罗斯塔尔  编订的版本)他表示版本很好。

    在我演奏的过程中,Florin Paul对少量的指法和弓发做了细小的调整。当然是在没有改变贝多芬原有风格的情况下,显得细腻多了。

    此外,我感受最深的就是Florin Paul 教授的德国人特有的严谨的态度,及对贝多芬或者说作曲家的尊重。表情记号及时值的长短都要严格的按照谱面上的去做到,马虎不得。在二年级同学的三重奏中他也着重强调了这一点。这对以后我们学习贝多芬作品或古典乐派时期其他作品时积累了不少经验。

    其二,在演奏贝多芬作品时 强弱的对比和强弱的突变都是尤为重要的,这与演奏者对弓法、弓速、指法、揉弦和情绪的设计和处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曲中,有部分带点的四分音符。Florin Paul特别强调: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带点的音符,被演奏成“弓不离弦”,原本粗重的带点音符瞬间细腻却不失本性。若不是亲身体验,很难感受到其中的妙处。

    这次大师班还有个非常深刻的体会:演奏奏鸣曲时和钢琴的配合极其重要。在古典乐派时期,由键盘乐器伴奏的奏鸣曲,从钢琴的角度上来说是可视为独奏作品的(这时候的创作规则是先完成键盘乐器的伴奏部分,然后再加上为小提琴等乐器所写的旋律。倘若键盘乐器不是独奏时也只是跟右手的旋律,重复或是以低于三度或六度音的方式完全模仿演奏。要不就是演奏琵音、和弦或是连击音、双音來加强和声)可见钢琴的演奏在古典乐派奏鸣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我演奏贝多芬D大调奏鸣曲的过程中Florin Paul教授多次喊停,并指导我和钢琴奏伴配合的问题。比如第一小节的三和弦小提琴可分为两部分演奏即上下两部分,而钢琴可跟这小提琴第一音的第二部分出来,效果会更好。在第三十九、第四十小节处,小提琴是两个全音符,而钢琴则是两小节旋律,此处小提琴在演奏时可尽量放低声音以衬托钢琴......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
    以上就是我这次大师班的感受,希望大家感兴趣。

注:09级音表的张伊宁(钢琴姚屹歆)演奏贝多芬《第一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12, no.1)



沙文秀:大师班感想

    我于2010年3月24日上了德国小提琴教授弗洛林.保尔的大师班,这次学习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受益很深。

    我上大师班拉的曲子是《西西里舞曲与利戈顿舞曲》,这首曲子是弗朗库尔音乐风格,具有强烈的法国色彩!我刚接触这首曲子到现在这段时间,我有一个很深地感触要与大家分享一下。原先我拿到谱子,看到谱子感觉很简单。但是开学上课的时候,刘老师就指出了我完全没有把这首曲子的风格给演奏出来,这首曲子的难度也就在于它的风格把握,别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风格,可是它却让我知道了一个方法,这种方法,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那就是当你准备演奏学习乐曲时,先不要看它的乐谱,而是去听这首乐曲的音频文件。只要你有心的话会发现其中的奥秘。《西西里舞曲与戈利顿舞曲》分成两个部分。西西里舞曲是一个部分,利戈顿是一个部分。西西里舞曲是6/8拍子的,我刚开始拉的时候是很死板的去拉6/8拍的节奏,但后来老师指出了这个节拍应该夸张化,能强烈地表现它舞曲的特点,听到后要有一种强烈地跳舞愿望。于是我回去去听这首曲子,是梅纽因拉的版本,没有看谱子的去听,突然发现如果没有看谱子去听的话,你会发现节奏跟谱子上的不一样,小附点的感觉更强烈,中间长音像有休止符一样。跟谱子上的有出入。我就是无意当中发现了这个事情。还有确实很喜欢这首曲子,但是没有了解这首曲子的思想内涵,我就没办法表现出来这首曲子,所以很着急。于是就买了本库恩的音乐分析法,上面写到了我现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现在也知道了,跟大家说一说,也许有用的。拿到乐曲先不去看谱子,先去听它的音频文件书上说是因为听觉这一感官知觉,能够在一瞬间感受到视觉无法感受到得紧张度,后读谱是因为要理解音乐作品,必须读谱,从中能发现听觉没来得及察觉的细节。这两个是相互作用的。听发生在瞬间,将目前的与已感知的及期待出现的联系起来,不仅只限于这一刹那,它将过去、正在进行的、想象中的但未出现的与实际相融入。阅读时走在前面的,知道将要出现的音乐应具有怎样的特征,阅读十分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现在、过去、将来之间跳跃。听友时会经历意外,而看往往会整体展现时把音乐的特点给淡化,只读不听容易把不寻常的视为平常的误区。所以要想了解一首乐曲,最好先听,不看乐谱,也可以进行默读,吧内心想象无法达到的段落给记下来,这是一个了解一首陌生乐曲的好方法。

    通过上教授弗洛林.保尔的大师班学习,我发现保尔教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学术很严谨,也很负责。特别细致,曲子处理非常的严格,人很随和。

    我刚上去拉琴的时候非常紧张,手和腿都在颤抖,表情不自然,直到后面我才放松一些。首先,保尔教授指出了这首乐曲是克莱斯勒为小提琴和钢琴共同合作写的曲子,所以乐曲开头时小提琴要带着钢琴进入主题。《西西里舞曲与利戈顿舞曲》一个是6/8拍一个是4/4拍。西西里舞曲是6/8拍实一个不完全小节,应该是弱起拍,所以先呼吸到第四拍子的时候呼吸,第六拍子的时候开始拉,这样给钢琴一个暗示,钢琴和小提琴就可以结合。原来有错误的观点,我只要拉钢琴跟到我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误区,钢琴和小提琴是相互的。还有保尔还指出了,一定要忠于谱子上的音乐标记,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去表现,还有就是分乐句,分乐句很重要,西西里舞曲的第三小节有一个连线,连线的最后一个音要断一下,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没有体现跳舞的动感。而且强弱要分明,连顿弓在这个时期不要断奏的太厉害,要稍微连贯一些。并且低声部的再现主题不要太激烈要柔和一些,西西里舞曲没有结束,乐曲不要渐慢,直接进入下一个主题利戈顿舞曲。这个地方保尔指出一定要重视音乐力度,乐句的强弱、弓法的连贯,还有该连贯的连贯该加重的加重,不要太过于夸张,弓子往里面侧点拉。还有这个曲子实际速度很快,但是必须要先慢练才行,不能抢拍子,等节奏稳定了,自然就可以快了。利戈顿的乐句强弱对比分明。西西里舞曲是腼腆少女刚开始跳舞的感觉,而利戈顿则是少女舞会的高潮,随着主题发展要层层深入。还有救市我拉琴的右手不好,音准不好,所以基本功很重要。这次上课我很紧张,但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更加注意细节问题而不是粗糙的搭乐曲的架子。通过学习我也想告诉大家多去了解不同时期的音乐背景、历史和特点,对以后学习小提琴以及音乐其他的专业帮助会很大。

    还有通过听张伊宁演奏贝多芬,和任骁琪演奏莫扎特以及钢琴三重奏的演奏,我也学到了很多古典乐派知识。无论如何,在下面旁听大师班和上去拉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有机会可以接触到这些课的话,一定别放弃,也别害羞,大胆地去上,你一定会发现你所受的益处很大。
    
    上大师班很开心!

注:09级音表的沙文秀(钢琴陈璐)同学演奏了克莱斯勒《西西里安与里戈顿舞曲》



夏文斌、顾圣音:参加德国汉堡国际音乐学院重奏大师班所学

    《第一钢琴三重奏》是贝多芬青年时代初到维也纳时,献给他的保护人李赫偌夫斯基候爵的作品。此次大师班我们演奏它的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快板乐章。作为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无论从作曲手法或演奏风格等方面,都明显的能看到海顿以及莫扎特的影子。第一主题的琶音动机多次予以强调,在与之对比的温文尔雅的第二主题的衬托下,表达了一种轻松与优雅。对于如何正确把握古典时期室内乐作品的独特演奏方法,音乐风格,诠释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德国大师详细的授课下,让我们对这首曲子有了新的收获,基本分为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钢琴三重奏是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共同演奏的。既然是共同演奏,如何演奏是一个整体成员的音乐共识问题,节拍中牵扯到声部织体上的精确配合。作为全曲的开头,1.三个声部的和弦的整齐性显的尤为重要。2.弦乐音色柔软,不像浪漫派的作品那样大刀阔斧的去拉,处理每个音都要非常小心,好比拉每个音都是在吹一个气球,要吹的一样大一样饱满,不能破,还有在处理强音和弦上,不能有太强的音头,而是一个圆润而饱满的,强后马上收住的。小提琴在运弓上需走一弧线,走G弦到A弦,更平均的去分配这个和弦,让G弦空弦g这个音能够更充分的震动,来显示出古典时期音乐的朦胧感。


    除了小提琴的先前的所给的速度提示外,通过以上谱例可以发现,在进行完第一个齐奏和弦后,曲子的速度掌握到了钢琴的手里,跳音的速度控制为之后的演奏速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演奏上要避免速度不稳定,跳音之间应匀速干净地进行。

    此外,节奏上的处理,浪漫派的节奏一向带有个性色彩和演奏家自由的情感,而古典时期的作品则截然不同,四分音符就是四分音符,三连音就是三连音,或许更严格的说,每个声部都应该严格按照作曲家要求的速度演奏。可见节奏对于古典时期的重要性。第一乐章中另一节奏难点就是始终贯穿全曲中的连续三连音。钢琴与大提小提分别有三连音乐句的交替出现。参考下列谱例:


    钢琴的左右手分别与大提琴声部和小提琴声部的三连音音阶共同进行。三连音本身属于比较难演奏平均的音型,在自身技术演奏正确的同时,更要注意与对方声部的配合平衡,直至有相同的律动节奏,在室内乐演奏中,演奏者的节奏律动不在一起,乐句就肯定会出现不整齐的现象。这种共识是相互合作的基础,也是室内乐演奏必然的结果。
第三,正确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方法也是演奏好室内乐的关键。大师在上课时对于这方面的讲解,也是耐人寻味的。首先,室内乐演奏中音乐的描述和表现,对于弦乐的同学而言必须要有技术手法上方向性的共识,比如弓法上的统一,揉弦等等,在演奏古典音乐时,有讲到的是揉弦,我们知道揉弦分很多种,有指根关节,有手腕,有手臂,而且随着乐句的需要,揉弦的频率和幅度也会调整,古典时期的揉弦偏软,幅度不要太大,频率不要太快,有别于浪漫时期的作品,古典时期并没有过多的个性的色彩,不要求在一个音上做太多花哨的揉弦处理,只要求音色与音色,声部与声部间的配合和融合,太出跳的音只会让人觉得刺耳。

    大师上课时多次提到,作为古典时期的钢琴三重奏作品,钢琴的总体风格把握不宜过于浪漫(第二主题乐句很容易处理的过度浪漫),处理长乐句时注重第一拍的音符,节奏不能过度放松浪漫,规整的节奏,规范的踏板(不宜踩多,过多的踏板使得原本的音乐变的浑浊而不清晰),音色精巧而富有灵动性。

    在这个作品中,很多的“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在以下的一些曲目中截取的的各种跳音的使用是作品中需要注意区分,正确演奏的。


    Portato次断音是介于连奏和跳奏之间的弹法,变化很多、表现力较强。要求弹奏时只发出音符声音长度的一半,另一半以间歇代替。它的记法是在顿音记号上加一条连线。

    我们知道古典时期是一个极为严谨的时期,无论钢琴或弦乐,节奏的平均,分弓与连弓间的区别,sfp的处理,表情记号,必须严格按照谱面上的去做。这首作品中的许多八分音符旋律,持续穿插在三声部间之间来回交递,注意成员间要有互相传达的感觉,你进我退,每句句子进来的时候注意看看上一句的人是如何表达的,不要随意添加个人情感。另外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突强突弱。作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色。在这首重奏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几处经典。


    在第一谱例中,钢琴以三连音音阶上行,上行途中并没有其他演奏记号,直接至FF的主和弦,厚实而有力。第二谱例中,连续渐强的降E突然转变为下一小节的弱音降E,给人以一种神秘的,难以捉摸的感觉。从以上两处全曲典型中,深邃的巨大的音响,也能柔情地吟唱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等音乐线条,能很清楚地表现快速的跑动音符。以及综上所述的一些,都充分显示了贝多芬强烈对比性的音乐特征,性格特点。

    后记:通过这堂重奏大师课,让难以有机会接触到德国室内乐的我们受益匪浅,大师给我们十分仔细的讲完了整个第一乐章,把整个曲子应该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在室内乐演奏中需要知道的一些演奏方法,配合方法,都一一讲解的十分到位。第一次写有关此类文章,不对之处一定不少,很多内容都仅仅是很肤浅的表达,对于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给予指正。

注:08级音教的顾圣音、08级音表的夏文斌和07级的王晟(万方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一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Op.1, No.1)



刘洪:对保尔教授小提琴大师班的一些补充和总结

    2010年3月24日下午,德国汉堡国际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弗洛林.保尔(Florin Paul)访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并为我班上小提琴和室内乐专业同学上了专家课。张伊宁(钢琴姚屹歆)演奏了贝多芬《第一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12, no.1)。沙文秀(钢琴陈璐)演奏了克莱斯勒《西西里安与里加顿舞曲》。任骁琦(钢琴马萧骋)演奏了莫扎特《G大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Op.301)。夏文斌、顾圣音和王晟的三重奏组演奏了贝多芬《第一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Op.1, No.1)。之后,有机会在大师班上演奏的同学相继发表了一些上课收获和经验。

    读了各位的上课心得,可见各位都很积极投入。我想,这样一种学习气氛是可贵的,希望我们不断努力和保持。并且,如果能够进一步影响到其他专业的同学,就更有意义了。我将在下文中简要补充一点保尔教授的上课有关贝多芬作品的要点,有些内容在各位同学的笔记中亦有提到,但更多一点的解释,相信会有助于大家理解。

关于贝多芬作品诠释的总体性观念:
    在给张伊宁上贝多芬《第一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时,保尔教授特意提到这么一句:“贝多芬早期作品中的力度记号,就已经标记得非常清楚了”。这个提示极为重要,实际上不仅是关系到张伊宁的演奏,还关系到每一位学习过,或即将学习贝多芬作品的同学。

    严格地说,贝多芬所有作品中的力度记号都应当被尽可能地尊重和认真“关照”。他的学生车尔尼曾经对老师的作品做过如是评论:“他(贝多芬)的任何一首作品都表达着一个特定的、有力的思想或者观念,从而,每个音符,甚至是最小的装饰音,方向性都是明确的”。(卡尔.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张奕明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34页)基于这样的阐述,也同样鉴于车尔尼从历史上对自己老师理解的“优先权”,后代的演奏家和学者们大多赞同这一点:除了出版错误和少数笔误之外,贝多芬曾经耐心地设计和确定过他手稿上的每一力度(以及其他)记号。(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贝多芬大量的草稿与谈话簿的研究中获得足够的证明。)

    例如,贝多芬《第一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67-82小节的力度记号,要处理好这样的层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任务:(谱例1)

    显然,贝多芬在此处很巧妙地安排了如此细致的力度变化。

    就整部作品来说,这些细微之处恰恰是展现贝多芬意图的重要所在。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从cresc.-p-cresc.-f-fp-decresc.-pp-p-decresc.-pp-p cresc.-f,仅仅16个小节中就标示了13次力度记号。这些细节的观察,必然会将我们带到对贝多芬创作意图的思考中。

    因此,演奏家也同样需要认真仔细地“处理”好他的作品中任何一个细微的记谱符号(notation)。只有做好这一点,也就是我所强调的,才能让演奏成为一种“诠释”。(但很遗憾,很多人对此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关于两处历史的引申:
    张伊宁在笔记中提到两处音乐处理,一次是贝多芬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一小节的三和弦小提琴可分为两部分演奏即上下两部分,而钢琴可跟这小提琴第一音的第二部分出来,效果会更好”。
(谱例2,第1小节)


    另一次是“Florin Paul特别强调: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带点的音符,被演奏成‘弓不离弦’,原本粗重的带点音符瞬间细腻却不失本性。若不是亲身体验,很难感受到其中的妙处”。(谱例3,第104小节)


    关于这两处,这里稍作一些历史的引申,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贝多芬的作品。

    首先,正如在谱例2中所标明的那样,现代的演奏者常常会以为这两个声部应当是同时启奏的。当然,这并没有错。然而要注意,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钢琴演奏方式与现在不同,曾经广为流行的和弦奏法是琶音式的(arpeggio),也就是说第一个钢琴和弦是分解的,类似于竖琴的琶音。这样就容易与小提琴声部的和弦“混合”在一起奏出。然而,20世纪之后逐渐有更多的钢琴家摒弃这种陈旧的奏法,而乐于直接奏出整个和弦。小提琴家会意识到,由于演奏方式的特殊性,在小提琴上演奏和弦绝非像在钢琴上那样便于同时弹奏。因此,在谱例中,小提琴的分奏与钢琴的合奏之间就会产生一个“时间差”。要解决这样一个音响问题,就必须约定某个一致的“拍点”——这才是保尔教授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即张伊宁笔记中所描述的“钢琴可跟这小提琴第一音的第二部分出来”(这毫无疑问是成功的解决方案)的原因所在。

    其次,如谱例3中的,保尔教授提示为在贝多芬时代,上方带点的音符并不是跳弓,而是“弓不离开琴弦”,类似于一种称为martelé的奏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曲家和音乐传统,乐谱上相同记号可能会包含不同的含义。这需要表演家仔细进行辨别并予以呈现。

关于版本:
    正如好几位同学的感触,保尔教授是极为严谨的教授,他对于乐谱版本的重视也值得学习和借鉴。我向他解释了我们所使用国内引进版本的编者是德国著名小提琴家Max Rostal,他认为这是一个出色的版本,但也认为Max Rostal 对贝多芬的原谱做了不少个人的修改。正因如此,总体上保尔似乎更倾向于演奏净版(Urtext,即呈现作曲家本人创作意图,而不作任何其他添加或修改的版本,材料往往源于作曲家的手稿、第一次出版的总谱等第一手文献资料)。例如课上,保尔指出在第一次出版的总谱里第26小节,贝多芬在小提琴声部的乐句中并没有添加连音线,而是分弓演奏。查了一下版本,确实如此。见谱例4:


    但是,Max Rostal写的《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关于诠释的思考》有关第一奏鸣曲的章节中,他同样指出早期版本并非没有问题,如几乎所有早期版本在第205小节都把印成了

    由此可见,至少对于国内师生来说,必要的知识交流和外文资料阅读可能是弥补在西方音乐文化经验上整体不足的唯一通路,这也是之所以我期待各位同学在尽可能参加大师班和对外文化交流之余,不要忘记思考和阅读的深层原因。尽管在有些人看来版本的选择并不成为最首要的教学任务,但那毕竟既表明了艺术的态度,也表明了对艺术的态度。如果演奏者和教师渴望对作品有深切的理解,这个部分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去的。

关于一些演奏常识:
    最后补充几点课上提到了演奏常识。

一.在上下文中正确理解sfz的含义
    保尔教授在课上给大家指出,音乐家要正确理解sfz在不同上下文中所表达的含义。如果整个乐句的音量是p,那么sfz只是一种表情上的“重音”,而不是意味着有很大的音量。严格地说,这种表情上的“重音”更多是用稍快一些的弓速和揉音来完成的。

二.正确处理一弓以内的音量变化
    贝多芬常常会写一些渐强-渐弱记号,例如谱例7:


    保尔指出,不要试图在114小节的A-F双音以前提早减轻音量,而是应当在下一个音上渐轻。

三.室内乐的预示拍
    室内乐并没有乐队指挥,对表演家(无论是弦乐还是钢琴)来说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尽管如此,音乐作品自身却自律地提出对节奏律动控制的要求,演奏家必须找到推动音乐行动的“生命能量”。处于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小提琴家还是钢琴家都需要对作品进行句法、节奏、速度以及情绪上的分析,为自己的表演找到各自合适的角色和“发言”机会。要做好这一点,首先,就要掌握好预示拍。保尔教授为沙文秀做了预示拍的示范,可惜因为时间关系,一些同学并没有看懂。相对来说,钢琴三重奏掌握的更好。

    这里我强调的是,预示拍不仅是对作品速度的预示,同时也包含了情绪、“角色”、音量和对作品的理解与态度。当然,预示拍首要的“作用”,是要与其他演奏家配合同步与“整齐”,但从演奏的角度并不仅限于此。这里点到为止。

    总体来说,这是一次有成效的大师班汇报会。很多同学认真讨论了课上的收获和经验,这显然形成了有意义的交流。我们都在这次大师班的交流中学的很多(如果我们不愿意一次大师班沦落为可有可无的模糊记忆),这也正是我请各位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并发表出来的原因(而不是区区“作业”)。也许,某一次大师班并不足以使一个人获得顿时“脱胎换骨”的机会,但一定会给那些愿意思考,并渴望知识的准备者寄上思想盛宴的邀请。

    祝各位学习愉快!

上海师大音乐学院
刘洪
2010-3-28


大师班具体内容可参见小提琴学习网“德国小提琴教授弗洛林.保尔大师班的交流
http://www.violinstudy.net/bbs/viewthread.php?tid=1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