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生“纪念德彪西诞辰150周年”专题讲学音乐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12-06-06  作者:    浏览次数: 1304 


    2012年5月30日晚,作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之一,受我校音乐学院的邀请,赵晓生教授“纪念法国伟大作曲家德彪西诞生150周年”专题讲学音乐会在学思湖畔小音乐厅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士,音乐爱好者聆听了本次音乐会,我院金国忠书记、施忠副院长、钢琴系吴夷主任、顾虹副主任等出席。

    赵晓生教授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集钢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于一身的音乐大师,学识渊博又融汇中西。怀着博爱仁慈的普世情怀,赵教授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广播乐种,足迹遍布全国各省市,此番已是连续第四年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行高质量的音乐专题讲座与音乐会。

    音乐会以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330)和贝多芬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op.57)作为开场。如此两首耳熟能详的作品,经过赵教授的处理,完全颠覆了固有演奏模式,而解读出生命的希望、热血的奔腾和火焰的灼热。

    音乐会的重头戏是德彪西前奏曲第I册的12首作品。德彪西前奏曲I(1909.7—1910.2)与II(1913年)两集24首是他钢琴音乐创作峰巅。赵晓生教授的精彩演绎带给听者的是一场音色的饕餮盛宴,十二首作品神采各异,一幅幅浓淡疏密、精美深邃的画面凸显于听众面前,令人耳目不暇。

    庄严的萨拉班德节奏映射出古希腊石碑上的《德尔斐舞女》;多节奏多层次复合叠置的《帆》,在微波中摇曳,在飘渺的人声中荡漾;清晰的低声部持续音,精致的和声布局,在舒适安静谧氛围中时时渗透出飘忽不定的圆舞曲,那是《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与香气》。狂野的《西风》狂暴猛烈,海浪蕴藏着灾难的力量,各种类型的琶音震音颤音从头至尾不断,音响贯穿整个钢琴键盘制造出鲜明意象效果。而当风暴过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端坐于夕阳逆光中,歌谣式的主题温暖地摇曳,赵老师的指触变得柔和而小心翼翼,阿拉伯五声音阶曲线和变格和声时隐时现,仿佛触摸着精细的瓷器,在把玩中细细品味。相比少女的典雅与柔和,《沉没的教堂》则在沉稳中透出庄严,迷雾、潮水、钟声和诗班合唱,凝聚成一种震慑人心的宗教力量。最为短小的《雪中足迹》也是最为深刻而直指人心的一首,赵老师以极为低调而成熟的音乐语汇,刻画出死神的隐隐威胁,孤独、恐怖、黑暗、死寂。二音脚步动机阴气重重,凄凉压抑的旋律片断断断续续,时而抽泣,时而哽咽,进而悲恸欲绝,泪如雨下,此时的音乐厅,时间仿佛停滞了,空气似乎凝固了,只留下一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苍凉画卷。《游吟艺人》表现出德彪西舞蹈以及早期爵士的兴趣与关注。赵老师以精准的节奏、器乐化的音响布局,为听众呈现了黑人乐队中的吉他,倍司,打击乐,切分重音,萨克管旋律和摇摆松弛的黑人步态舞,在这首生动乐曲中我们听到了盎格鲁-撒克逊式的幽默,听众仿佛不是在音乐厅,而是置身于一个热闹欢腾的黑人酒吧,在轻松愉快的断奏与爵士节奏中,乐队、鼓声、舞步重起又乍然而止,听众立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秉着对音乐虔敬的心,赵晓生教授对音乐本体做出了“音乐学诠释”,他的音乐仿佛有种别样的力量,直指人心,摄人心魄。他的诠释是基于对音乐乐谱、音乐历史、音乐构造、音乐文化和音乐精神的深究细研,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不同层面上的多方面的细分和整合,细分意味着解构,整合意味着重构,在此过程中,音乐作品的生命得以再造和愈发蓬勃,焕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与色彩。音乐会在听众雷鸣般的掌声中结束,我们期待大师明年为我们带来更多更精彩的音乐盛宴。(任 怡)


聆听赵晓生音乐会有感

    5月30日晚19:00,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小音乐厅座无虚席,这里正在进行纪念德彪西诞辰150周年的讲学音乐会,主讲人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的赵晓生教授。

    此次讲学音乐会吸引了校内外的各路专家、学者,还有不少钢琴老师及学生慕名而来。懂音乐的,不懂音乐的,大家齐聚一堂,聆听大师的讲解。

    赵教授的讲课幽默风趣,他以他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和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深入浅出地向在座观众展示了他所要演奏的三位作曲家很少被世人认识的另外一面。他演奏的作品包括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330)、贝多芬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Op. 57)以及德彪西前奏曲第一册。正如他所讲,我们从他的演奏中听到了莫扎特的歌剧性,贝多芬的交响性以及德彪西的极端色彩性。在对每一首作品的诠释上,赵教授给了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本次音乐会的主题,德彪西的12首前奏曲,短小、精湛,却又不乏相互的关联性。自此我们也看到了一位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分析每一首作品的和声、力度、调性,从而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让人佩服。此外,他配合三首作品的领带同样成为本场讲学音乐会的亮点,这些看似细小的地方,却与他所演奏的曲目相得益彰,现场气氛也异常活跃。赵教授是真正将音乐融入生命的人,他对音乐的渴望和热爱,使他的演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返场曲目同样相当精彩,第一首用左手一气呵成,第三首在肖邦的夜曲基础上加入了他本人的即兴演奏,获得了满堂喝彩。最后,音乐会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朱梦璐)


音乐会观后感

    2012年5月30日,我们又迎来了博学而风趣的赵晓生老师的讲学音乐会。这是上师大音乐学院的师生们每年期待的精彩一课。昔日赵老师为纪念肖邦、李斯特诞辰而举办的讲学音乐会还历历在目,感悟至深。今天,赵老师再度来此,为纪念法国伟大作曲家德彪西诞生150周年开展专题讲学音乐会。距离音乐会开场还有一小时,小音乐厅门口的观众已是陆陆续续在外等候。其中有学生,有老师,还有许多慕名而来和爱好音乐的朋友们。焦急的等待与期盼之后大家准时入场,音乐厅座无虚席。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赵晓生老师神采奕奕的走上舞台。在演奏之前,首先对演奏的曲目做了简要的讲解。其中,尤其针对德彪西的音乐风格音乐内涵以及接下来将要演奏的相关曲目发表他独到的见解。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视角去看待这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接下来,赵老师精湛的演奏给予了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与体验。

    前两首乐曲分别是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330)与贝多芬F大调第23钢琴奏鸣曲(Op.57)。虽然是众所周知且难度不大的曲目,但赵老师却是以此为例来体现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精神与内涵,以小见大。我们也清晰的感受到了他所提到的音乐动机与音响色彩。这两首乐曲通过赵老师的演奏,散发着音乐的活力。快板乐章趣味盎然、热情奔放,慢板乐章感情细腻、饱满。弹到动情之处,赵老师还跟着音乐情不自禁的哼唱着旋律,我也时不时被这种音乐这种意境所感染。最后一首是赵老师把德彪西前奏曲第一册的12首乐曲作为完整的一首来演奏。12个标题音乐被赵老师演绎的栩栩如生,虽然是没有间断的演奏,但我相信听众们都能清晰的把标题与一音乐相互对应。这也恰恰体现了德彪西如诗如画的音乐风格。无论对于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听众来说,通过赵老师的解说与演奏都能很直观的对作曲家与其作品有一个较好的了解。

    其实,整场讲学音乐会给我体会最深的还是赵晓生老师在音乐研究中严谨专研的精神以及对音乐的追求与热爱。返场时,赵老师一连演奏了几首乐曲还意犹未尽。我看到了音乐带给他的真正的快乐,犹如人生中永远陪伴他的朋友。音乐会结束后我们迟迟不愿离去,回想着刚才的乐声,看着台上赵老师与听众们合影的笑容,我感触良多。真切的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感染与升华!(魏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