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20世纪现代音乐的视听盛宴—听沈旭老师学术讲座有感

发布日期: 2012-06-14  作者:    浏览次数: 2711 


由晓航(一年级音乐学硕士研究生):
    二十世纪音乐在我们学习西方音乐史的时候有涉及过,可惜当年将过多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了巴洛克、古典和浪漫时期,并未对二十世纪音乐有特别系统的研究,只依稀记得序列主义、表现主义和十二音列,作曲家也只对勋伯格、斯特兰文斯基有所了解,至于音乐作品除了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些代表作,其他的作品听得实在不多,而且仅听的几部作品也是皱着眉头完成任务似草草了事,便以自己有双只能接受古典正统调式音乐的耳朵为由再没有接触过这时代与我们最近的音乐。
    沈老师此次的讲座恰是我“最不感兴趣”的二十世纪音乐,但我的导师冯老师非常热情的向我们推荐了这次讲座,说沈老师本人亲自演奏过很多二十世纪音乐作品,对这一领域很有发言权,他的讲解必定是值得听的。再说你们学习音乐的对某一领域不够了解,就像学习偏科一样,非常不好。于是我听了这次的讲座,便知道这次真是来对了!
    首先令我感动的是沈老师对这次的讲座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讲座可以将所讲的内容要点如此清晰——音乐类别、作曲家、图片、音频、视频,面面俱到,让我的思路随时跟着老师的讲解进行,没有断过。当然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讲座的内容,整整两个多小时下来让我为原来的孤陋寡闻无地自容,同时又因为像海绵一样汲取了如此多的新东西而兴奋不已。谁说二十世纪音乐就是单指无调性音乐的?依然有好听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和民族主义音乐,这些“复古”的作品又不同于纯粹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而是被赋予了新时代新鲜的血液,这种巧妙的结合是那么美妙,让人禁不住地嘴角上扬,沉醉其中。谁说无调性音乐就一定像噪音不好听的?沈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多首无调性音乐作品,其实极少有尖锐刺耳的不协和和弦堆砌的作品,我更多听到的是“光怪陆离”“五彩斑斓”的音乐,怎么说呢,像透明罐子里的彩色琉璃糖,朦朦胧胧,美得有些不真实。无调性音乐给了我新的感受,或者说启发了我另一种审美情感,像突然开了窍,我的耳朵终于为它开启了这扇门,我兴奋不已。后来沈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电子音乐、拼贴音乐以及像约翰凯奇创作的《四分三十三秒》这类在我看来比较奇怪的“音乐”作品,令我大开眼界。
    此次讲座真是令我受益匪浅。十分感谢沈老师的精心准备和精彩讲解,希望以后还可得幸再听您讲音乐!

林鸿(一年级音乐学硕士研究生):
    虽然我们也曾上过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史,但是如此具体的还是第一次。而且通过这次讲座的梳理和讲解,我觉得这是我第一次如此静下心来聆听十二音体系及其后世的作品。在我看来,这些音乐从听觉的角度并非是顶好听的曲子,只是在逻辑思维上比起之前的更为缜密,却又有沦为数理之奴的嫌疑,少了份音乐该有的流畅与激情,故一直对这个时期的音乐处于抗拒的状态,通过这次的学习,不仅加深了我对这个时期音乐史的了解,更让我对这个时期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毛蕊(一年级音乐学硕士研究生):
    虽然在本科时上过西方音乐史的课,但在听了沈旭老师的《20世纪小提琴与管弦乐作品的风格及表现手法》后,对20世纪的音乐作品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20 世纪的音乐风格变换的频繁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风格流派上呈现出纷繁复杂、各数一帜的局面。沈老师以时间顺序,从20世界初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表现主义的勋伯格、韦伯恩,新古典主义的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到后期的一些先锋派,如序列主义的梅西安、偶然音乐的约翰凯奇均有介绍。并且对每一位作曲家都挂有照片,使我们对之前仅有耳闻而未见过其面的作曲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

    不仅这样,在讲座上,沈老师还让我听到了一些之前并未听过、看过的音频和视频。讲解了许多关于小提琴在20世纪的表现手法及风格,丰富了我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