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竹神韵—刘正国笛子作品暨刘氏“七孔笛”首奏音乐会

发布日期: 2009-11-21  作者:    浏览次数: 1124 




刘正国简介
刘正国  著名笛龠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国家专利乐器“九孔龠”、“七孔笛”的发明人。1951年出生于皖中无为,1982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96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曾历任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副主任、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研究部主任。2003年人才引进调入上海任教,现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硕士生导师。
刘氏年少习笛,无师自通,练就一身童子功;及长,宗法陆春龄氏南派;1977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师从陆氏南派在皖传人洪安宁先生;后又广交笛友、遍访名师,遂登堂入室、自成一格。早年创作并演奏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笛子名曲《巢湖泛舟》、《花三七》、《岭南春谣》、《布谷忙》和《双声小放牛》、《独 酌》等。曾首创中国竹笛“咔奏双声”的新技法,至今仍为海内独步。
八十年代末,刘氏开始沉寂笛坛,转而致力于中国古乐史的理论研究及古龠乐器的考证开发,其学问广涉音乐史学、考古学、乐器学、文字训诂学及文化人类学等诸科领域,且多所创获;特别是在中国古龠的理论考证、乐器研制及演奏艺术的开发上更是成就卓著,是该领域中具海内外影响的品牌人物。
自本世纪初始,刘氏“人才引进”上海,得以重操笛艺执教于上海师大音乐学院。近年来,他教研并举,继其“九孔龠”专利乐器之后又成功地创制出了新颖的“七孔笛”,2009年9月正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的授权(ZL 2007 1 0036280.1)。刘氏“七孔笛”是在完全继承和保留传统六孔竹笛的结构形制和演奏指法的基础上,通过下把附加一个侧孔以取代原有四个基音孔的办法,使传统竹笛的音域扩展了近一个八度,而在乐器的制作上却比传统“六孔笛”还要简单(少开三个孔),前所未有地拓展了竹笛的表现力,实现了中国传统竹笛在音域上千百年来的重要突破。本场音乐会将通过新创及改编的《牧归》、《良宵》、《江南吟》及《小桥•流水•人家》等八首乐曲的演奏,全方位地展示刘氏“七孔笛”的神奇魅力。

节目单:
上半场
布谷忙                          刘正国  曲
牧童三曲(七孔笛)
1、牧 归                        刘正国  曲
                                唐朴林  配器
2、牧 笛                        刘  炽  曲
                                刘  森  改编
刘正国 “七孔笛”订谱
3、小放牛(双声)                民 间 乐 曲
                                刘正国 编曲
                               (据陆氏版本)
巢湖泛舟                         刘正国  曲/配器
花三七(师生同奏)                刘正国  曲/配器

下 半 场
良 宵(七孔笛)                    刘天华 曲/ 刘正国 改编
新编欢乐歌(七孔笛)              江 南 丝 竹
                                 陆春龄 编曲
                                 刘正国 改编
婺江欢歌(七孔笛)                许树富 张全夫 詹永明  曲
                                 刘正国 “七孔笛”订谱
小桥•流水•人家(七孔笛)          顾冠仁   曲
                                 刘正国 改编
                                 顾冠仁 配器
江南吟(七孔笛 师生同奏)         黄锡麟   曲
                                 刘正国 改编
                                 顾冠仁 配器

演出时间:2009年11月21日19:15
演出地点: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