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一堂舞台音乐党课,著名作曲家何占豪讲述交响诗《龙华塔》的创作故事

上海教育新闻网   颜惠芳   2021-04-26 10:55:24

4月25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季”即将开幕之际,88岁的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何占豪先生走进首场交响乐专场的排练现场,深情讲述《龙华塔》创作背后的壮阔历史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性格,为音乐学院的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感人奋进的“舞台音乐党课”。

讲述▪《龙华塔》

不忘初心 由诗缘起

“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忘志未穷。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首在龙华监狱中发现的感人肺腑的题笔诗,便是何占豪上世纪80年代创作交响诗《龙华塔》的缘起。

“龙华是革命的象征,如今龙华塔外年年桃花盛开,可桃花下面,埋着的正是烈士们的累累忠骨。”虽已耄耋,何占豪依然神采奕奕,用感人至深的语言亲切地向现场师生叙述了当年在塔前倒下的主人公——鲁迅学生殷夫的英雄事迹,“他当时和在座的同学们差不多年纪,绝不是生活过不下去才去闹革命,恰恰相反,他家境殷实、胸怀家国、自我奉献。”

“当年那些革命烈士,都是被秘密处决、就地掩埋的,直到解放后,才逐渐为人所知。”在讲述中,何占豪一边追忆着那群以解救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为己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人,一边回望起当年创作《龙华塔》时朴素的初心——“音乐最容易表现人的感情。希望今天的青年们懂得,我们美丽的国家、幸福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的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

演奏▪交响曲

“多读革命书,做个革命人”

奏鸣曲在舞台上响起,在呈示部即龙华塔主题中,何占豪回溯了龙华古塔这一地标巍巍高耸、历尽沧桑、傲然挺立的形象;在第二主题中,他指导交响乐团奏出曲中主人公对自己年轻时那段恋情的种种回忆;在展开部中,他再现了革命志士与黑暗势力搏斗、失去亲人悲痛之后继续斗争的场景;乐曲在高潮中进入再现部,老先生通过龙华塔主题呈现,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多读革命书,做个革命人。”1956年入党的何占豪,至今已有65年党龄。年轻时,老师和前辈的谆谆教导深刻影响了他一生的职业和创作。在采访中,何占豪表示:“我是教师,我是教授,我是作曲家,对不对?但我也是共产党员。在很多的名字中间,要记住,第一个是共产党员!”

对何占豪而言,如何体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就是要在工作中展现出来。多年来,他始终以作曲家的担当来激励下一代。除了《梁祝》等经典国乐代表作,他还大量阅读革命文学、观看影视作品,从中获取灵感,创作了许多讴歌国家民族的红色乐章。比如,《英雄泪》(蝶恋花)就是一部以毛岸英牺牲为背景的怀念祖国英烈的作品,《烈士日记》则谱写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烈士战斗一生的事迹。 

传承▪红色精神

与现代青年产生共鸣

“音乐有两个功能,一是娱乐,提高生活质量,增加生活情趣,另一个是修养身心,培养情操,鼓舞斗志。”何占豪不赞同过分追求娱乐、崇洋媚外的做法。他认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爱国情怀革命题材,音乐界做得还不够。

在采访中,他坦陈了自己对音乐教育的反思。有一次,香港在群众中间征集十首最喜爱的音乐作品,《梁祝》以最高票获选第一。“虽然感谢大家的厚爱,但我并不开心。”何占豪说,一方面是因为票选出的十首曲子,大多是老一代作曲家的作品,青年作曲家寥寥无几,让他深感叹息,另一方面也是觉得《长城》这样优秀的爱国题材作品居然落选,让他意识到“青年人,人人都要谈恋爱,但并不是人人都爱国”,并激发了自己“革命题材如果我们这辈不写,大概就没人写了”的紧迫感。

“离《梁祝》创作已经60年多年,什么时候能打破‘老三样’?什么时候好的作品才能出来?”何占豪认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每一个音符都是有故事的,要从音乐中传承精神”。

采访结束,何占豪道出了殷切期望:“我非常希望青年作曲家们,能写出更多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使老百姓喜闻乐见,让青年人有所熏陶、产生共鸣,进而帮助他们坚定信念、汲取力量。”

记者 颜惠芳


 

责任编辑: 颜惠芳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秘籍,请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