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下午16:30,艺术展示周系列公益讲座在教苑楼C座多功能厅率先开讲。第一场由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教育部主任,硕士生导师李嘉栋副教授主讲,我院副院长张玮老师出席主持讲座。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部分区县的艺术学科教研员、中小学教师、我院师生、高校同行,及关心艺术课程和基础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近一百五十余人聆听了讲座。

李嘉栋老师曾从事中学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学的教研工作,曾入选上海市首届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被江浙沪教育厅联合聘为长三角地区艺术课程专家。本次讲座李老师以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为例,深入阐述核心素养与传统分科课程的关系,以及中学艺术课程的沿革、理念、价值、内容和教法,并与国内外有关课程形态开展比较,结合教育部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架构进行剖析。

讲座中,李嘉栋老师风趣幽默,紧贴中学艺术课程实际,不时以生动的案例与慕名而来的各区中学艺术教师互动,现场学术讨论热烈,充分展现了我院在中学艺术课程顶层设计、课程标准研制、教材编写、艺术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学术优势和重要贡献。


晚上19:00,“古典梦Camerata教师室内乐组专场音乐会——纪念弗朗茨舒伯特逝世190周年”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厅隆重举行。出席本场音乐会的有音乐学院党政领导、校内外师生和爱好古典音乐的市民。
参演本场音乐会的七位演奏者,分别是我院器乐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的钱凉副教授;我院声乐系主任、男高音歌唱家周进华教授;我院器乐系小提琴演奏家刘洪副教授;我院钢琴系青年演奏家、文学博士翁怡副教授;我院室内乐教师、大提琴演奏家侯茹青;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及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孙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低音提琴演奏专业,现担任上海爱乐乐团低音提琴声部首席的王绍磊(特邀)。






音乐会的开场曲目A大调《鳟鱼》(Op.114,D.667)是舒伯特最著名的室内乐佳作,也是钢琴室内乐的一顶桂冠。这部为钢琴与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为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因第四乐章是采用舒伯特本人1817年所作的歌曲《鳟鱼》的旋律而作主题与变奏,所以此曲俗称《鳟鱼五重奏》。刘洪的小提琴,钱凉的中提琴,侯茹青的大提琴以及王绍磊的低音提琴和翁怡的钢琴演奏配合默契,表演抒情而动人,自始至终充满了歌唱性,钢琴与弦乐器,以及大小各提琴之间的轮番歌唱,再现了原曲中的灵动与精巧,令人陶醉其中。


第二首表演曲目是艺术歌曲《小夜曲》(D.957,No.4),由周进华老师搭档翁怡老师。《小夜曲》是舒伯特根据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所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有着“东方高音C之王”美誉的周进华老师,音质纯净、音色甜美,将原曲中的优美抒情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与翁怡老师的优美琴声交融,默契完美地诠释了这首艺术作品的诗意。


最后为观众带来的是舒伯特的另一首室内乐作品:降B大调钢琴三重奏(Op.99,D.898)。由孙萍、侯茹青和翁怡三位老师合作演绎。
这首钢琴三重奏(D.898)写于1827年,虽与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三重奏(Op.97)用了同一个调性,在篇幅和规模上略有相似,但舒伯特在这首作品中展现了他独特、成熟的创作手法。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手法已然超越了贝多芬,在继承古典主义传统的同时,又开辟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与绝大多数舒伯特的作品一样,这同样是一首不把炫技放在首位,有着内在深度、着重于室内乐音乐性的作品。三件乐器配合精美,各乐章之间结构平衡,翁怡老师的演奏体现出她对德国传统音乐语言的深谙以及对作曲家晚期个人风格的洞见,把我们引入了一个绝佳的抒情性“音乐瞬间”。

在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三位演奏家再次登台,加演了一首舒伯特的钢琴三重奏作品。
今天的学术讲座和专场音乐会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显示了我院教师扎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功底以及高超的艺术造诣。
摄影:赵沁暘
编辑:林涵(2016级本科生)
文案:万婷(2017级西方音乐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