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3日,上海师范大学万方青年交响乐团在贺绿汀音乐厅成功举办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畅想世博——来自德奥的旋律”交响乐专场音乐会。音乐学院李聪院长、金国忠书记以及其他领导出席了音乐会。
整场音乐会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由我院管弦乐教研室三位教师领衔担任协奏曲独奏,曲目分别是由丁一老师担任独奏的维瓦尔第《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由王琪老师担任独奏的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K.313)以及由严成努老师担任独奏的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
维瓦尔第一生写有近六百首协奏曲,被称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集大成者。与近代协奏曲有所不同(尽管在中文的字面上容易混淆),维瓦尔第时代,协奏风格的范式更加着意于各声部“话语身份”的交替与对比。正是这种在艺术上的别具一格的特色,要求巴洛克协奏曲的演奏者必须克服对近代协奏曲常惯的理解压力,而对维瓦尔第的作品进行充分的思考准备。音乐会上,双簧管优美高贵的音色和乐队纯朴的的角色“对话”无疑是卓有成效的。指挥黄炎佳对独奏家与乐队之间的沟通,从这部开场作品中便得以显现,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一直被誉为古典主义之典范,此话毫不夸张。其风格之难以驾驭,恰如在珍贵的玉石上雕琢理想的完美世界,稍有不慎,便会“瑜不掩瑕”。王琪老师担任独奏的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第二乐章柔美抒情,第三乐章活泼流畅,乐队的整体音色与独奏声部有着出色的融合,句法、气息、层次都处理得当,清晰刻画出古典主义的分寸感和对比性。
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是海顿写的最后一协奏曲,在历史上有过一段来由。在18世纪,小号并不是一件制作完美的乐器。海顿的好友魏丁格尔对小号进行了改良,发明了“键孔小号”。“键孔小号”可以吹出音阶中所有的音。出于实验性乐器的诱惑,海顿写了这首《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中便突出了半音特征,尤其是在第二乐章中,特意谱写了当时小号家无法吹奏出的远关系调的音符。这在海顿时代,无疑是极其“新颖”的创举。本场音乐会中,严成努老师的小号独奏出色而自信地将这一历史“看点”传达给了听众,使人们在聆听过程中再一次回味启蒙时代的伟大精神。
下半场是万方交响乐团的交响乐部分,指挥黄炎佳老师特意安排了莫扎特著名的歌剧序曲《魔笛》以及海顿《第103交响曲》。
莫扎特最具天才的作品总是与歌剧难解难分——即便在相当数量的器乐和交响作品中,歌剧的意识与思维模式依然清晰可辨——《魔笛》便是他最伟大的歌剧作品之一。下半场音乐会选取了莫扎特歌剧序曲《魔笛》作为开始。对于莫扎特的作品,如何处理好每一个声部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及各个主题之间的性格与“面孔”,是排练和演奏这部作品时不可略过的技术细节。而这也是指挥家一直对乐团团员所强调和反复讲解的内容,应当说,经过这一学期的认真训练,乐团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同样,在海顿《第103交响曲》中,也会涉及类似的难点。如何合理把握一部伟大作品风格:如何以音乐的形式诠释海顿“机智”、“幽默”、“善良”、“新颖性”等等特质(抑或是理解海顿的“着眼点”)——将是任何一个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交响乐团应当孜孜以求的。为此帮助理解,乐团指挥黄炎佳特意在演奏之前为听众简短地解释了海顿这部交响曲的标题(“定音鼓滚奏”)。也许是特意地安排,定音鼓手在指挥家的解说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敲出一声“惊愕”的滚奏,这使在场听众立刻在轻松与诙谐的气氛中领会到作曲家在创作中的巧妙用意。接下来的演奏中,万方乐团对此也有着认真和良好的表现,这使得下半场音乐会逐步推向了高潮。
音乐会结束之后,李聪院长、金国忠书记以及其他领导对音乐会以及乐团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予以肯定。李聪院长点评到,“这场交响音乐会令我印象深刻,尽管总会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不足,但这场音乐会乐团较以往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发挥了出色的水平。”对乐团团员和所有参加演出的教师来说,如此肯定和激励无疑会起到更长远的促进作用。一分耕耘,一份真挚、一份理想,再加一份激情,一定会让我们年轻的万方乐团不断进步、不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