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青年教师举办钢琴三重奏音乐会

发布日期: 2010-05-31  作者:    浏览次数: 3372 


    钢琴三重奏是室内乐中一个很特殊的形式,它把乐器中表现力最强的三件乐器组合在了一起(应该说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的独奏曲或协奏曲是数量最多的)。如果说弦乐四重奏像是孪生四兄妹互诉衷肠,而钢琴与小提琴宛如夫唱妇随的话,钢琴三重奏就像三个好朋友的聚会——他们各自独立,却又配合默契;他们会达成共识,也会争论不休,他们的思想碰撞会诞生最美的瞬间。历史上的最有名的钢琴三重奏组合都是由红极一时的音乐明星组成,如著名的“黄金三重奏”中的蒂博、科尔托和卡萨尔斯,号称俄国的“黄金三重奏”的吉列尔斯、柯岗和罗斯特罗波维奇,更有“百万黄金三重奏”鲁宾斯坦、海菲茨和费尔曼。卡梅拉塔三重奏的命名用心良苦,缘起于意大利弗洛伦萨的卡梅拉塔会社(Camerata),他们倡导艺术上的“对话观念”,这恰恰点中了钢琴三重奏的本质。

    5月28日晚细雨蒙蒙,对于三位老师:刘洪、侯茹青和翁怡的这场音乐会,我期待已久,带着朝圣的心情提前十分钟来到小音乐厅,没想到这里已经挤得水泄不通,连“站座”也所剩无几,场面异常火爆,料想当年“黄金三重奏”演出之上座率也不过如此罢。

    音乐会的开场曲目是被舒曼称为“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的门德尔松D小调三重奏,第一乐章用了一个相对偏慢的速度,这使得大提琴奏出的伤感主题显得忧愁而沉重,却不失门德尔松的优雅与绅士。第二乐章行板像是一首无词歌,带有典型的门德尔松式的旋律与和声,大小两把提琴像是二重唱一般,十分唯美。接下来的两个乐章有着极大的演奏难度,三位演奏家配合得十分默契,把其中的轻盈,幽默与热情表现得非常到位。一曲终了,掌声如雷。

    接下来的保加利亚作曲家兹拉特夫-切尔金的Sevdana笔者早些时候听过乐队与小提琴的版本,有本以为这种掺合着亚美尼亚音乐和俄罗斯音乐,有点像拉赫玛尼诺夫又有点像萨拉萨蒂的音乐本没什么新鲜的了,没想到三重奏的版本还是让我眼前一亮,应该说此曲是当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首了。这首先要归功于钢琴家对于和声色彩的敏锐捕捉及细腻的指触技艺,使得每一个和声都异常鲜活亮丽。大提琴质朴地奏出了第一主题后,小提琴美轮美奂地奏出的第二主题让人心碎。当高潮时,钢琴戛然而止,小提琴奏响凄美的高音跟入,美不胜收!

    下半场俄罗斯作曲家阿连斯基的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是一部典型的俄罗斯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明显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响,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就带有鲜明的俄罗斯民间色彩。和其他俄罗斯作品一样,这部作品有很高的演奏难度。因为演奏这部作品除了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更难的是要把握住俄罗斯作品中那种苦涩、悲郁、宽广,厚重和无所不在的歌唱性。这对卡梅拉塔的三位音乐家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三位音乐家下半场的演奏较之上半场更为放松和默契,他们有条不紊的对四个乐章进行了丝丝入扣的诠释,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于自由节奏的把握,为听众的耳朵献上了一顿丰盛的俄罗斯盛宴。

    最后压轴的一首很特别的作品——古斯塔夫•马勒的早年创作且未完成的A小调钢琴四重奏,马勒的这部作品糅合了勃拉姆斯的厚重、深沉与布鲁克纳的忧愁和繁复。卡梅拉塔对这部作品演绎也是很到位,在厚重的俄罗斯音乐之后听到的是更为厚重的马勒— 17岁时写下的绝望和悲叹。钱凉老师的友情加盟更燃起了听众新一轮的热潮。

    演奏会在鲜花和掌声中圆满结束。在回家途中,笔者想到,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传达思想和感情的语言,并在某些场合下比语言来的更直接,卡梅拉塔三重奏的“对话观念”虽以音乐为媒介,但进行的不仅音乐上的对话,更是行为上,思想上与文化上的全方位的对话。首先,可以看到音乐不仅是可以用来聆听,也可以用来演奏,更可以几个人来配合演奏,三者缺一不可。其次,音乐的学习应该不局限于闭门造车的传统模式,而应更多的摆出开放的姿态,在交流中交换能量,合作中吸取养分,这样才是更加健康的学习方式。最后,当我们谈论音乐,聆听音乐或者演奏音乐时,如能抛开一切诸如身份、地位、等级、资历这样的世俗凡尘,人人平等,那么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的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而这样的交流正是我们内心最为渴望的,也是当下乐坛最为缺乏的。

    相信,音乐能是这样一片净土,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伊甸园。(陆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