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伟大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诞辰200周年—赵晓生专题讲学音乐会

发布日期: 2011-04-28  作者:    浏览次数: 2209 


    2011年4月7日晚6:30,音乐大师,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赵晓生教授,在上师大音乐学院举办了纪念伟大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诞辰200周年——专题讲学音乐会,为音乐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他对李斯特音乐的独特诠释,我院院长李聪、党委书记金国忠、副院长施忠等领导及老师和近300名学生一起参加了这场音乐会。

    虽然已经时隔整整200个年头,但李斯特这颗巨星的光芒始终照耀着大地,他的艺术永存于人民心头。赵晓生教授是当代音乐大师,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正是怀着对古今两位蜚声乐坛的艺术家的崇敬心情,我们走进了音乐厅——跟随赵先生,共同来回忆李斯特那光辉的一生。

    离音乐会的开始还有一个多钟头,赵教授就早已在台上准备。活动手指,熟悉乐曲……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并丝毫不会被周围的喧闹声所影响。而整个多功能厅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已经座无虚席。

    音乐会伊始,音乐学院施忠副院长作了短暂的音乐会说明后,便请出了赵先生。一如既往的儒雅,坚定的步伐中流露着沉思般的诗人气质。先是一篇《水龙吟——李斯特》,短短的两阙就传神的令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每一位听众的面前。紧接着,赵先生用他广博的知识给听众讲述了李斯特的生平事迹,并穿插对比了李斯特与同时代作曲家、与中国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异同,从而揭示出作曲家的创作真意。
开场第一曲,赵先生选择了李斯特具有民间音乐风味的一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试图以此与后面的乐曲形成呼应。全曲风情万种,音色优美,处理极其细腻,强弱有致,收放自如,那富有特点的节奏型,那“一举手,一抬足,一凝望,一回眸”, 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吉普赛民族能歌善舞的情景。接着一首《高阳台》,带我们走入了李斯特《钢琴小品20首》。经年累月的积累,赵先生对钢琴音乐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基于此,他的诠释中深刻的表现了作曲家“在神与魔鬼、天堂与地狱、生与死中挣扎”的境况。

    音乐会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随着雷鸣般的掌声,赵晓生专题讲学音乐会圆满结束。音乐会中的《钢琴小品20首》是迄今以来,第一次得到完整演奏的一次演出,赵先生的意图在于打破甚至颠覆历来人们对李斯特的印象,试图给听众带来一场别样的听觉体验。(王晋妮)


走进李斯特
——有感于赵晓生教授专题讲学音乐会

    今年恰逢李斯特诞辰200周年,得知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赵晓生教授又将来我校举办专题讲学音乐会,大家都提起了兴致。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瞅了瞅节目单,便聊开了:

    “这节目单的安排到底是走得什么路线啊?”
    “三大块吧!创作素材的源泉之一、作品主题之间的对立、李斯特的解答、挣扎、思索之类的。”
    “为甚么只选这20首呢?”
    “或许是跟他神秘的宗教情结有关?还是想表现他的一生?”
    …

    对于李斯特,我的了解并不多,印象中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超级旋风”, 是一首充满民族风情的“匈牙利的狂想曲”。他技巧辉煌,令人咋舌,却因思想“单薄”而受人诟病。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大家带着疑问陆陆续续来到了多功能厅。

    讲座开始不久,赵晓生教授所说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要听李斯特的音乐,弹李斯特的音乐,首先要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的确,美妙得音乐常被喻为天籁,但毕竟出自世人之手,这就和创作者的个人气质、思想情感等息息相关。文学中所谓观其字,识其人,怕也是这个道理。

    在整场讲演中,赵晓生教授生动而丰富地向在座师生与音乐爱好者们介绍了李斯特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更吸引人的是,他对本次音乐会的演奏曲目——李斯特20首钢琴小品——进行了独到的解读。他认为,这20首钢琴小品虽在创作时间上并不存在一定的逻辑性,但却能因一个“内在的隐藏的因素”而被串联于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婚礼的祝歌-浪漫的天堂之声-灵魂的升腾-预兆厄运的贡多拉-圣经故事-转入地狱…一首词,链接起了这段从人间喜事缓步走向地狱的伤感旅程。尤为奇妙的是,若按这故事的情节发展演奏这20首小品,在音乐上竟也是呈现了一种统一之感,似乎它们本就浑然一体。在随后的演绎中,赵晓生教授亦再次用音乐为我们诠释了李斯特这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讲演会在观众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了,但却留给了大家无尽的思索与遐想。李斯特真得只是一个思想平庸的钢琴“杂耍人”而已吗?应该不是。正如赵晓生教授所言,他此次讲演的目的正在于反驳这一对李斯特的不公论断。李斯特是反叛的,他以“前卫的先锋姿态”,撞击着当时腐朽病态的资本主义;同舒曼一样,他博览群书,是浪漫主义音乐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音乐思想家;他热爱文学、宗教,敏锐地从这些作品中获取音乐的创作灵感,以努力加强其音乐的深刻内涵;李斯特还有着自己的美学观念,在他看来,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当中最高的,而情感只有通过音乐才能得到直接而彻底的表现…种种迹象表明,他绝不是一个只会动手指的“钢琴机器”。

    其实,20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学者与演奏家们都愈来愈多地去尝试挖掘李斯特中晚期的一些非炫技性作品,“以纠正留给听众的印象”,“还李斯特一个‘真实’的面貌”。 但是,对李斯特及其音乐作品的“诠释之路”,似乎并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是一条”,相反,这是一条“勇敢者的道路”。李斯特似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混合体”:时而善若天使,时而恶如魔鬼;他思想锐利,有着天才的创意,但却常为世俗所累,故音乐作品良莠不齐;他如塞壬般为众人疯狂迷恋,但内心却有着最最深刻的孤独…正如西方音乐文化史的研究者朗格所言:“这一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格,使人们不论在他的为人方面和作为一个艺术家方面,都很难做出明确的描绘。”

     一个李斯特况且如此,更何况整个音乐艺术呢?或许歌曲还好,有歌词“帮忙撑一把”,可纯音乐的非语义性与意义的模糊性,就常让不少音乐爱好者“望而却步”了。不过,对于艺术的理解,实际上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在演讲会中,赵晓生教授的以自己的领带为例,问大家为何他今天带着这条红色的领带?大家议论纷纷,各有各的想法,可没有一个回答正确。见此,赵先生说道:“诠释很不容易,有些表面上貌似正确,事实却有可能并不是这样。不过,诠释者的解读往往也会超乎原作者的想象,提供更多绝妙的想法。”赵老师此言可谓一语中的。从音乐美学中的阐释学来看,理解、释义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即人对过去及一切现存事物的理解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一部作品的意义在不同时代会具有不同的效应,这效应也必然是随着历史而变化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能在尊重原有事实的基础上,从他的独特视角来诠释音乐。我想,这或许也是赵晓生教授此次讲演的核心意义所在,而通过他的潜心研究,赵先生也带着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与音乐学习者向一个更立体的李斯特迈进了一步!(09级研究生 范宏)


诠释艺术的一种诠释
——纪念伟大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诞辰200周年赵晓生专题讲学音乐会

    为了纪念李斯特诞辰200周年,2011年4月7日晚6:30,音乐大师晓生教授,在上师大音乐学院举办了专题讲学音乐会,为音乐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他对李斯特音乐的独特诠释。

    如果说古典主义意味着技巧和形式表现方法上的熟练,那么浪漫主义则永远是一种年轻的运动,一种“艺术中的自由主义”。李斯特即是如此,作为浪漫主义浪潮中的一员,他秉承着古典主义的理性与均衡,也赋予了浪漫主义以新的创作。

    对于李斯特作品的演绎,历来随着时代的不同,演奏人物的不同,古今之异,大相径庭。赵先生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作曲家生平的基础上,探究作曲家音乐中的隐喻,用自己的诠释加深我们对乐曲的理解。一首《水龙吟——李斯特》,展现给我们浮世中横空跃出的巨人,携琴狂撼人间。记得去年十月中旬,赵先生曾来我校做了《音乐与诗词》的讲座,当时他留下的数十首诗就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以来,赵先生除了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钢琴家、理论家、教育家之外,还是一位出色率性的诗人,他创作的千首古体诗词真是的记录了他对音乐、生活、省会精细深刻的切身体验。在文字的锤炼中,他独辟新径,自成一体,开前无古人之境。从这首诗词中,赵先生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曲家的生平、性格等表层因素,而且要引领我们关注音乐本体,深入探索其背后的音乐体验,真正感受古典、现代、革命、保守相结合的李斯特。

一、 李斯特的民间音乐源头
    有人说,生于匈牙利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与他的祖国有“孩子与母亲”般的关系,他的民族情结奠定了他的创作根基。这一点从他的作品中显而易见,李斯特常常模仿匈牙利民间乐器的奏法和音响,把匈牙利的民族基础与其它民族文化中所汲取的因素有机地结合,如同游子思母式的回报给匈牙利民族。赵先生讲述中提到,李斯特在写作中,与吉普赛人民同行同宿,以即兴式的弹奏与诗意般的叙述相结合,表现吉普赛民族能歌善舞的天性。

    赵先生选取了《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作为第一首曲目,这是李斯特十九首狂想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题献给小提琴演奏家JosePh Joachin(1531一1907)。在弹奏的过程中,赵先生着力于每一个乐句的处理,较低音区的震音引子过后,悲怆的主题演奏得沉着有力,第一部分中吉普赛风格的快板优美而又流畅,仿佛置身其中,高声区匀称而又规整的节奏和轻快跳跃的旋律和弦,带给我们灵动的心灵体验。一串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后,一段温和、动人的旋律萦绕耳边。引子主题再次出现,只见赵先生的演奏从单音到双音,再到和弦,音乐层次竹简加厚,呈现给我们吉普赛民众由独舞到双人舞再到群舞的舞蹈场面,此时,在场的听众也想站起身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赵先生说,节奏的灵动是演奏匈牙利狂想曲的灵魂,正是秉着这样一个原则,他甩头、收手,完美的结束,虽大汗淋漓,但掌声齐鸣,尽得其乐。

二、灵魂的升腾与末日的凶兆
    一曲《高阳台》,概括了李斯特《钢琴小品20首》的全部内容,笔者在羡慕赵先生锦心绣口的文采之时,不禁感慨他那“琴人合一,依心神游”的演奏境界。
《钢琴小品20首》是作曲家历时14年(1872-1886)完成的力作,从未有人在任何音乐会上完整弹奏,赵先生此次师大之行也是从人之所未从,道人之所未道,实在是难得。《祝婚词》温馨甜美而又色彩鲜艳,《即兴曲》富有热情又色彩缤纷,《冥想》的绵长气息从满了宗教的沉思和冥想的虔诚,《夫人的马车》、《托卡塔》为后面恐怖的旋律埋下伏笔,《顺从》中平稳、宁静的“合唱”赞美诗体现了对神的绝对服从,《变容节》更是表现了“明亮如日头”、“洁白如光”的圣洁光辉,《被遗忘的浪漫曲》表情忧伤,由这短暂的“浪漫”瞬间转入“悲伤”,《圣母经》则用平行和弦下行象征天国的诵经声、钟声等;《摇篮曲》中朴素的歌谣,《忧郁的云彩》中阴森的旋律,《贡多拉No.1》中“无调”的倾向,《R.W.——威尼斯》中低沉的增三和弦仿佛预示着葬礼的悲哀,《失眠(夜曲、疑问与回答)》的一气呵成无与伦比,《在瓦格纳墓前》则是用悲伤的乐调祭奠死去的挚友,《贡多拉No.2》用平行小三和弦再次显示“魔鬼”阴沉的威力,《葬礼》则从固定低音把音乐推向极致,《夜曲》自始至终的轻盈使得旋律平滑的驶入下一音,《凶兆——灾难》则充满了古怪而又现代的音响,暗示作曲家将不久于人世。赵先生的解读,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李斯特的这半生。

    关于赵先生的演奏技巧,已有多人给予评价,笔者也认为,赵先生具有驾驭该场音乐会的钢琴艺术技巧,他的手指灵活,能够细腻的阐释每一个音符,小品本身虽短小,却给人们无穷的内心体验。体现了钢琴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本质,并非意味着只要按照乐谱原原本本的演奏,而是通过表演,使得原先那个没有生命的乐音符号系列重新获得生命。正是带着这样一种信念,赵先生来了,带着对李斯特的自我解读,与我们共同分享他激荡人心的琴声。时而轻盈,时而低沉;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湍急,时而缓慢,音乐的跌宕起伏在他的手下流畅自如。

    纵观整场音乐会,无论是演奏中激情的喷发还是讲学中客观的言表,赵先生始终充满着满腔热情,让听者感受到,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这音乐的神圣殿堂。听者如痴如醉,弹者半梦半醒。最后一个音符结束了,音乐会在钢琴的回响声中走向尾声。掌声久久不能平息,赵晓生教授以澎湃的激情、生动的语言和精湛的技艺,给到场的每一位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音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