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青年交响乐团携手钢琴家吴夷奏响“上海之春”

发布日期: 2011-05-12  作者:    浏览次数: 3097 


    2011年5月7日晚,上海师范大学万方青年交响乐团与来自挪威的两位华裔小提琴家陈韵、陈敏姐妹,以及美籍华裔钢琴家吴夷先生,在贺绿汀音乐厅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欧陆风情”的专场音乐会。同时,这次音乐会也是2011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一次重要活动,音乐学院的李聪院长、金国忠书记以及挪威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官员们也出席了这次音乐会,并分别发言。当晚,由挪威著名古典指挥家歇尔.山姆先生与国内青年指挥家黄炎佳先生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指挥,给听众们带来了一场美妙的音乐盛宴。

    整场音乐会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场的曲目主要由陈韵、陈敏姐妹与万方青年交响乐团共同演奏,歇尔.山姆先生担任指挥。曲目分别有:管弦乐《瓦尔德莱斯进行曲》、双小提琴协奏曲《铳月》、小提琴独奏《挪威的旋律》和《流浪者之歌》。可以看出,从曲目的选择上,有三首作品都出自挪威本土作曲家之手,另外一首《流浪者之歌》也是来自西班牙的作曲家萨拉萨蒂的作品。下半场的曲目,显然与上半场一致,都为欧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吴夷先生与万方青年交响乐团合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作品;后两首曲目,《忧伤圆舞曲》与《威风凛凛进行曲第一号》分别是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和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作品,由万方青年交响乐团演奏。
音乐会首先由一曲《瓦尔德莱斯进行曲》开场,这是挪威著名作曲家约翰纳斯.汉森的作品。乐曲轻快地响起,在万方青年交响乐团的演奏下,显示出了浓郁的挪威民族风格,似乎置身挪威的乡间小段则更像是在演绎一场盛大的民间节日,仿佛能够看到挪威人民身着民道,欢乐而轻松。指挥歇尔.山姆先生与乐队完美地配合,时而随着曲调摇摆身躯,十分投入。乐曲的后半段,仿佛展现出一派载歌载舞的欢庆景象。轻松诙谐与欢乐隆重的主题交替演奏,使人心中顿时升腾起愉悦感,也更加期待下面的精彩演出。

    在经过主持人的介绍后,美丽大方的陈韵、陈敏姐妹微笑着走到台前,她们将要带给观众一首双小提琴协奏曲《铳月》,《铳月》原本是上海漫画家林莹的作品,讲述了中国北宋、辽、西夏鼎立的风云时代,一位年轻女侠和她宝剑中美丽女精灵的历险故事。挪威作曲家马丁•罗姆伯格根据漫画创作了同名交响乐。只见陈氏姐妹身着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乐队后的屏幕慢慢亮起,随着音乐显示出不同的漫画场面。乐曲极具东方色彩,开始时有种难以名状的荒凉感,似一人孤独地行走与古代荒漠。伴随着画面,音乐情绪也不断变换。小提琴与乐队交相辉映,时而奏出宏伟、庄重、肃穆的磅礴之感,时而奏出武士荒凉落寞的孤独感,时而伴随着战争画面奏出千钧一发的紧张感。同时,交响乐队中加入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使该曲的东方韵味更加浓郁。百转千回的旋律似在诉说一个凄美、爱恨纠葛的前朝往事。此外,这也是将中国漫画引进交响乐的首次尝试,给了观众们一次全新的视听体验。

    接下来,由妹妹陈敏独奏一曲《挪威的旋律》,她的演奏很大气,并且富有激情。乐曲开始时乐队较为轻松明快的引子,接着小提琴奏出宽广悠扬的旋律,与引子形成鲜明对比。旋律具有浓郁的北欧风格,及小调的阴郁色彩。陈敏的演奏流畅婉转,像是一种来自心底的倾诉。乐曲随后发展的越来越宽广大气,小提琴与乐队的配合也相当完美。在乐队引子与小提琴主旋律的风格对比后,二者的风格开始统一,乐队的引子开始服从与小提琴的旋律,深沉而优美。而后,小提琴又奏出乐队在开头的那种轻松、俏皮的风格,并以此为主题动机,经过几次发展,由轻松愉快发展至宏大壮丽,最后,全曲干脆利落的结束。

    相比妹妹而言,姐姐陈韵的演奏则更加成熟、内敛,沉着而不失激情,在的小提琴独奏《流浪者之歌》的演奏中,就体现了她的演奏风格。乐曲一开始,只是随性地一抬手,便奏出悲凉的意味,仿佛让人看到干冷的冬季,荒凉的道路,衣衫褴褛的流浪者的形象。乐曲的第二部分是缓板,这一段的演奏也显示出了陈韵扎实的技巧,音色干脆有力。第三部分,乐曲悲伤的情绪似乎达到了极点,在优美连贯的演奏中,陈韵的音色扎实浑厚,柔美却不柔弱。她在演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的情境中,因此她的音乐也十分令人感动。乐曲的最后一部分,是速度极快的快板,与之前的段落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舞蹈性质的气氛。小提琴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清晰均匀的右手快速拨奏及高音区的滑奏都显示出了陈韵高超的演奏技巧。最后,乐曲逐渐趋于高潮,欢快蓬勃地结束全曲。

    音乐会的下半场,首先由美籍华裔钢琴家吴夷先生给大家演奏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饱含着浓郁的挪威民谣风格。第一乐章,吴先生以钢琴强奏揭开了全曲的序幕。他的演奏优美深沉,音色较为柔和,完美地展现了北欧民谣风格的第一主题,从中似乎能感受到北欧人民那种深沉广阔的胸怀。吴先生的演奏音色扎实而高音空灵,既能将雄伟的段落营造出振奋人心之感,又能将柔和之处诠释得极具抒情。作品的第二乐章,有种忧伤、怀念之感,曲调恬静而安宁,短暂的激动似乎是深沉的思念与呐喊,最后仍回归平静。乐曲的最后一部分,是自由的回旋曲式。音乐欢快,却仍带有一种小调的较压抑的色彩。生机勃勃的民谣旋律与交响乐队交相辉映,显得十分雄壮宏伟。

    整场音乐会的尾声,由上海师范大学万方交响乐团演奏管弦乐《忧伤圆舞曲》与《威风凛凛进行曲第一号》,乐团的指挥黄炎佳先生说,之所以选择忧伤圆舞曲是因为前段时间的日本福岛事件,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至于选择《威风凛凛进行曲第一号》,则是因为前不久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的大婚。

    《忧伤圆舞曲》的开头,旋律深沉,极具节奏感的机械进行让人随之紧张。整个音乐厅的灯光也为了这首乐曲调暗,让人感受到一种平静中的绝望,安静中透着由阴暗而带来的压抑。突然,乐音如同黄指挥之前所说的那样,有种雨点滴落,打在屋檐上的感觉。这是凝重氛围中的一线生机,音乐也随之渐渐明朗,像是垂死的人在努力追求光明,对生命的渴望。经过一番努力却终不可得的失望后,音乐又重新弥漫着绝望的哀伤,弦乐组的演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接着,长笛和小提琴奏出歌唱性的旋律,似乎是一线光明,继而整个乐队又重拾活力,更加悲壮。似乎是垂死者与命运的最后一次的顽强挣扎,仿佛要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去争取生的希望。最后,却仍旧未能触到希望的脉搏,只能在静谧的绝望中消失。

    音乐会最后以《威风凛凛进行曲第一号》结束,整首作品庄严、宏伟、激情而又欢快,与之前的《忧伤圆舞曲》形成鲜明对比。黄炎佳先生的指挥十分富有感染力,轻松诙谐中又有着严谨、一丝不苟。华丽的主题似乎代表着威严的英国皇家形象。悠扬的乐声中,仿佛让人看到英国皇家的威仪。中段的主题则更加悠扬宽广,随着主题的不断重复,音乐也更加具有激昂、庄严之感。乐曲的最后,又回到主部主题,华丽地结束全曲。至此,整场音乐会也达到了最高潮。

    音乐会虽然结束了,但是美好的旋律依然回响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音乐是美好的,音乐的体验是奇妙的。我相信,这场音乐会将是一个美好的记忆,凝固成最美妙的音符,久久回荡。(李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