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堪萨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来访我院并举办大师班及音乐会

发布日期: 2012-10-13  作者:    浏览次数: 1420 


    美国堪萨斯大学音乐学院在全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一直有着较高的声誉,无论在演奏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在该大学国际音乐交流协会主席李舒女士的协作下,斯蒂芬•莱斯林教授(Steve Leisring)、杰克•汪洛克博士(Jack Winerock)、全庭勋副教授(Chung-Hoon Peter Chun)及李舒女士一行四人携手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40周年院庆献礼,与我院师生进行深入的专业交流活动,并于2012年10月8日在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上演了他们来华巡演的华东地区演出。

    国外专业音乐家团体进行巡演是他们长久以来的优秀传统,一般是选择在知名大学的校园内进行演出,这种音乐生活方式曾让多少音乐爱好者羡慕不已。此次他们来华巡演的形式与在欧美地区一样,在华东地区的音乐会选择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而恰逢我院40周年院庆,精彩的演出无疑为我院的院庆活动锦上添花。

    我本以为这样的演出只有我们院内及上师大的师生才能来参加,而当我进入音乐厅后才发现除了熟悉的面孔外,还有来自校外的音乐爱好者。这些陌生人的到来给了我一个惊喜:一是因为我们上师大音乐学院为音乐打开了一扇开放的大门,二是还有那么多的音乐爱好者懂得欣赏专业的演出。

    打开节目单,曲目让我颇感激动,这场演出的曲目安排完全是学术性演出的选曲,除了勃拉姆斯、贝多芬、肖邦的具有深厚蕴涵的杰作外,还有很多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这样的曲目安排在商业性音乐会上是难得一见的,只有在人文底蕴深厚的大学演出时才有可能。
勃拉姆斯                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120之2
安德烈•若利维           勇气之歌
让•于博                 奏鸣曲
贝多芬                  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30号,作品109
格什温                  前奏曲 三首
利伯卡•柯拉凯           莫菲斯
约瑟夫•特瑞             小号和钢琴三部曲
黄瑞照                  中国民歌
马特拉改编              传统斗牛音乐
格什温                  呵护我的人
肖邦                    降D大调夜曲,作品27之2
文森特•佩尔西凯蒂        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2号

    音乐会在我院国际交流办主任冯季清教授的致辞后开始,首先登场的是中提琴演奏家金庭勋教授和李舒女士,他们演奏的是勃拉姆斯的《降E大调奏鸣曲》,这首曲子本身为单簧管与钢琴所作,歌唱性极强,在弦乐上演奏无疑会加大难度,但是这没有难倒28岁起就担任堪萨斯大学音乐学院中提琴副教授的金庭勋,整曲演奏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起伏跌宕处理的都恰到好处,可以说是把勃拉姆斯不温不火的深邃风格表现的非常到位。在下半场的演出中,他们演奏了格什温的三首《前奏曲》和女作曲家利伯卡•柯拉凯(Rebecca Clarke, 1886-1979)的《墨菲斯》(Morpheus)。根据金庭勋教授的介绍,墨菲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主管睡眠的女神,这首曲子让我想起了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的《夜曲》(Nocturnal)。曲子从描写入睡开始,然后表现失眠所带来的痛苦,最后在黎明破晓之际昏昏睡去,金教授把每种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斯蒂芬•莱斯林教授带来的《勇气之歌》是由法国当代作曲家安德烈•若利维(Andre Jolivet, 1905-1974)所作。由于他的作品较为现代,所以很少上演,在国内上演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而这部作品在创作技法上并不先锋,但技巧上确实一个对小号演奏者的试金石,特别是中间一段短促的六连音后的长气息延音。曲子很短,但是足见演奏家的高超的技巧。让•于博(Jean Hubeau,1917-1992)的《奏鸣曲》,同样是一部现代作品,从三个乐章的名字来看作品颇具现代性:《萨拉班德舞曲》、《间奏曲》、《灵歌》,三种不同风格的曲目一展其多元性的现代特色,对演奏者来讲是个挑战。莱斯林的演奏除了把握住了三个乐章各自的音乐特点之外,还把握了于博这位法国作曲家的特色。法国人爱摆弄音色,于博也不例外,莱斯林在第一乐章的《萨拉班德舞曲》中,把小号吹出了木管般的音色,让人仿佛置身远古;《间奏曲》中嘹亮的音色给曲子注入活力,而《灵歌》一开始的吹奏宛如一位黑人歌手,飘渺的音色令人感觉受到心灵的洗礼,而后有显现出黑人歌手音色多变的一面。约瑟夫•特瑞(Joseph Turrin, 1947-   )的作品《三部曲——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3 Episodes for Trumpet and Piano)。这部现代作品挖掘了不少小号的新的音响,莱斯林教授扎实的功底在这首曲子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钢琴家杰克•汪洛克教授是最后上台的,带来的作品也是一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30号》,贝多芬的晚期的三部钢琴奏鸣曲对于大部分音乐家而言,都显得有些高深莫测,难于演奏,需要的不仅仅是应对意想不到的音响和多元的音型样式的技巧,更需要的是一番人生的体悟。汪洛克教授个子不高,看上去和赵晓生先生差不多,但是内在却凝聚着深厚的力量,整部作品演奏在技巧上绰绰有余,而且也在其中注入了个人对生命的诠释,不枉纽约时报评他的演奏“罕见的敏锐、极富表现力的精致”。最后的压轴曲目交给了汪洛克教授,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肖邦《降D大调夜曲》之外,还演奏了文森特•佩尔西凯蒂(Vincent Ludwig Persichetti, 1915-1987)《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2号》,这首作品创作于1943年,整体感觉上有些类似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但有自己大胆的一面。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是汪洛克教授含英咀华的一部作品,他一丝不苟地将每个动机和其发展,与其他动机的关系一一清楚地展现出来,从演奏者的角度为听者解构了整部作品。

    一场精彩的演出后,掌声四起,长久不停,院长李聪教授、冯季清教授代表全院师生向艺术家们表示祝贺和感谢,汪洛克教授则发出了10月9日的大师班邀请。我们衷心的感谢他们为我们的院庆带来的精彩演出,也期待着能有更多这样较高水平的“专业性”演出来到我们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