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校友杨燕迪教授来我院讲学-祝贺建院40周年

发布日期: 2012-10-19  作者:    浏览次数: 979 


    2012年10月19日上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全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在音乐史学及音乐美学方面均有建树的杨燕迪教授来到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举办名为《矛盾的统一体——肖邦风格新解》的讲座,作为他对母校40周年院庆的献礼。音乐学院李聪院长首先代表学院表示对杨燕迪教授的欢迎,并介绍了他是我院79级校友的特殊身份。杨燕迪教授表示非常高兴回到母校举办讲座。

    杨燕迪教授突破在音乐本体基础上解读肖邦音乐的藩篱,以全新的视角与高度重新审视肖邦音乐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缘由。他认为在肖邦诞辰200多年来,有必要对这位作曲家的音乐创意和内在机理进行重新审视,以便洞察和了解为何两百多年以来,肖邦的音乐一直保持着丝毫未见衰退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他首先介绍了肖邦的一些概况和创作特点及风格概貌,指出肖邦的音乐创作不仅回避了正统的“宏大叙事”,转向“私人叙述”,而且还回避“交响曲”、“歌剧”等“公共性、集体性”体裁,执著于“沙龙性、个人性”的区域。在此整体创作理念下,肖邦的创作体裁样式极为丰富多样,风俗性、社交性的暗示,具有强烈的体裁意识,甚至开创了某些体裁领域,如叙事曲、谐谑曲等。在品格定位上,肖邦的音乐介于“标题音乐”与“纯音乐”之间,具有强烈的音乐之外的暗示,但从来没有具体描绘。

    在讲座中,他着重分析肖邦艺术追求中令人惊异的矛盾统一现象,他指出肖邦的音乐创作总体上表现为将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艺术追求统帅在一起,由此达到了一种几近不可思议的矛盾统一。他以《E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4》和《F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8》例证肖邦的音乐中的单一性与丰富性,指出虽然肖邦的创作从不离开钢琴的单一性,而却在单色狭小的黑白键盘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其孤冷,其雅致,其精美,其诡变,正与贝多芬、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马勒等体量庞大的巨人反其道而行。以《摇篮曲,作品57》和《第一即兴曲,作品29》说明了他创作古典性与浪漫性共存的特点,认为浪漫的随意自如与古典的严谨逻辑两种看似完全对立的风格范畴居然同时共存于肖邦的作品中,且相互支持,彼此交融,具有莫扎特遗韵,且其奇妙在于,在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音乐表层之下,潜藏着坚固、严格、扎实而规范的声部结构。而后他提出在肖邦的创作中音乐风格的个人性与音乐元素的民族性在达到了高度的辩证统一,认为他的创作最具个人风格、最容易辨认、也最不可模仿。但“吊诡”的是,他的这种个人性中却包含着极为复杂和多样的波兰集体与民族元素,如马祖卡的节奏和韵律,波罗涅兹的矫健舞步,古老圣咏的遥响与回望等,并以《升C小调马祖卡作品50之3》和《波兰舞曲“英雄”》来论证他的个人性与民族性。在有关肖邦音乐通俗性与前卫性中的讲解中,杨燕迪教授对舒曼名言:“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除了当时肖邦的爱国与政治因素外,也可以从音乐本体上来理解,即激进手法与先锋姿态,如大胆的和声探险、在大型曲体结构上的独特建树,以及他在钢琴织体写作上的高度创意。最后,他以《第三谐谑曲,作品39》和《第三叙事曲,作品47》来解释肖邦的创新性与完美性,他在以上的论述基础上,精辟地提出肖邦的出新,不仅在于其匪夷所思的程度和别出心裁的角度,而且还在于其尽善尽美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艺术中求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创新的同时还达到完美。而创新与完美,这本身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价值。但肖邦不仅同时满足了创新和完美的矛盾价值诉求,而且他解决这个矛盾的频率非常高——在他认可的出版作品中,大多都是极富创意而又完美无缺的第一流杰作。他认为肖邦是“天才”这一概念在艺术中最佳注脚之一。

    而后,他与我院师生互动,具有启发性的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与我院蒋存梅教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学理性探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让全体师生受益匪浅,李聪院长代表院方向杨燕迪教授表示感谢与祝贺,最后,师生的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老校友常来分享学术成果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