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再次入围“挑战杯”并取得历史性突破

发布日期: 2013-10-22  作者:    浏览次数: 681 


    10月13日至18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苏州大学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承办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美丽的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隆重举行。

    在为期六天的决赛中,由音乐学院副院长施忠老师指导、学生许丁晨、谢文姬、姜宵颖、熊露燕、蒋茜雯、裘瑨晶参与的课题《寻找“消失的”声音——现代性视域下上海六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生态观照》(哲学类)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唯一的文科项目入围了本次竞赛终审决赛现场问辩环节,经过公开答辩、现场封闭问辩、社会公开展示等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哲学类作品二等奖(特等奖空缺),并同时获得“交叉创新二等奖”。这是施忠副院长的课题继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荣获全国三等奖之后在该赛事中又一次重大历史性突破!同时,这一殊荣也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文科项目在“挑战杯”历届参赛过程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省级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支持,国内知名大学承办,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全国大学生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挑战杯” 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已走过二十四个年头,本届“挑战杯”以“挑战创新路 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经过校级、省级、全国级三级竞赛,全国近2000余所高校向“挑战杯”官方网站报备了近20000件作品,440所高校的1135件作品经过省级比赛、全国复审,最终进入终审决赛。

    上海师范大学进入终审决赛的6件作品分别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累进创新奖金奖1项,交叉创新二等奖1项,取得在该赛事上的历史最佳成绩,各类获奖总分跻身全国70强,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成为下届比赛发起高校。

    “交叉创新奖”,是本届“挑战杯”终审决赛首次设立的奖项,旨在表彰参赛作品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寻找“消失的”声音》跨哲学、社会学、艺术学三个一级学科,荣获二等奖。

    公开答辩,是本次“挑战杯”终审决赛首次设立的比赛环节,分为专家评委推荐答辩和现场抽签答辩。《寻找“消失的”声音》是哲学类专家评委推荐的三个公开答辩作品之一。

    本届“挑战杯”终审决赛,我院11级研究生许丁晨、谢文姬同学作为课题组的现场问辩代表,在展位上向专家评委和各大参赛高校展示出了音乐学院学子优秀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精神风貌;在施忠副院长的精心指导下,许丁晨同学代表课题组参加公开答辩,用一曲嘹亮的码头号子拉开了哲学组公开答辩的序幕,在近20分钟的高强度公开答辩过程中,他以专业、机智、灵活的回答赢得了专家评委及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现场三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挑战杯”官方网站以《哲学一样可以很生动》为题对我院学生公开答辩情况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指导教师施忠老师的精心指导密不可分。在备战“挑战杯”一年零四个月的日日夜夜里,施老师从选题、论文修改、答辩预练乃至决赛现场布展的各个细微环节的准备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披星戴月、通宵达旦已然成为了课题组师生们生活的主旋律。尤为让人动容的是,今年年初施老师在其父亲卧于病榻弥留之际,仍坚持与课题组讨论课题的修改工作,并在父亲过世之后强忍悲痛,继续带领课题组攻克难关。施老师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时刻激励着课题组全体成员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我院的参赛作品《寻找“消失的”声音》的研究工作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经历了从校院级科研立项至全国终审决赛间的11轮(次)的申报、审核,6轮(次)的答(问)辩及残酷激烈的淘汰赛。在施忠老师的直接带领下,课题组战高温、斗严寒,足迹遍布上海市青浦区、松江区、崇明县等九个区县和江苏省姜堰市,总行程逾2600余公里;收集、获赠各类珍贵文本资料1050余份;录制、拍摄珍贵视音频资料1000余分钟;拍摄有效实地采访照片600余张;实地考察文化单位20余处;采访国家级与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余人次;采访专家学者与文化主管部门官员55余人次;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0余份……在施忠老师的指导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撰写出13万余字的研究论文;研究过程跨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个一级学科,研究成果获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乔建中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黄白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他们还为课题作出了极为详细的鉴定。

    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英文版、《青年报》、《新闻晚报》、《生活周刊》、《城市导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轻松集结号”与“声音档案”栏目、东广新闻台“东广微访谈”栏目、新华网、新民网、搜狐网、凤凰网、新浪网等20余家沪上乃至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本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与评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课题组参赛过程中,也得到了校领导和音乐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关心,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莲华、校党委副书记葛卫华、副校长刘晓敏等校领导多次为参赛课题组召开推进会,并亲赴比赛现场指导参赛学生的各项工作;校团委多次召集指导教师和课题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指导,并在校、市、全国三级比赛前夕多次组织答(问)辩预练,为参赛学生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极为详尽的备赛要求;学院院长书记在比赛中,亲自电话询问比赛过程和进展,党总支副书记张玮老师亲赴苏州慰问参赛师生,学院分团委历任书记苗华清老师在我院师生备赛过程中提供了支持。领导们的关怀和学院的坚强后盾使课题组所有成员倍感温馨,更加坚定了我院学生在决赛中的必胜信念。
在“挑战杯”的参赛过程中,我院师生向全国各大高校和社会各界展现出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团队协作、攻坚克难的优良品质。我们坚信,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征途上,音乐学院师生将继往开来、勇担重任、毅然前行,用实际行动共圆挑战梦、师大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