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联合承办的“2015•第三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年6月12-15日在南京艺术学院逸夫图书馆报告厅顺利召开。论坛秉承“体现当代青年学者的精神担当、为艺术学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搭建平台”的主旨,围绕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理构建与新视域拓展、中外经典艺术理论的挖掘与研究、艺术史的存在形式与艺术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此同时,为促进艺术学领域青年学者的深层次交流,论坛还推出了学术交流工作坊,深入探讨了“全球化与艺术理论的中国话语”、“音乐学的跨学科发展与中国经验”这两项议题。
据悉,论坛主办方共收到来稿127余篇,经专家组三轮审阅和综合评议,最终遴选出54篇作为本届论坛的大会发言论文。我院副教授孙红杰博士提交的“论音乐接受中的‘貌合’与‘神似’问题:兼论贡布里希的面貌相像论及音乐与绘画的艺术通感”一文,通过了组委会学术委员会的层层遴选,并作为论坛第七场次的主题发言。文章认为: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针对视觉艺术所说的“面貌相像性”问题在音乐的感知、理解与表演过程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尽管“面貌相像性”普遍存在于音乐与绘画之中,但这两门艺术都不是以“貌合”而是以“神似”作为其艺术价值的评判准绳。“相像性”(指向面容)与“差异性”(指向面具)都是我们创作和感知艺术的基本方式。不论是追求相像性(共同性),还是凸显差异性(独特性),其最终目标都在于“传达神韵”,而神韵的传达是依靠“捕捉”(发现)而不是依靠“建构”(发明)的。这是音乐与绘画所共有的“传神”之道。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新风研究员对孙博士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以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比较研究这一视角来反思“艺术通感”这一重大问题的学术价值。孙博士的会议发言将由《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年第3期全文刊载。
孙博士称:通过聆听来自全国各艺术院校的50多位青年学者的发言,对艺术学领域的学术前沿与动向有了大致了解。学者们的发言论题新颖,论域广阔,信息量庞大。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北大、南大、东大、南艺等单位资深专家的点评更是深刻到位、巧妙精彩。但在兴奋之余也明显感到了一丝缺憾:音乐学者的发言大多缺少“大艺术”关怀,而其他专业的学者也大多是在回避音乐的前提下探讨“艺术”。纵然art一词在西方主要指代视觉艺术,但在中文语境却不必如此,否则便有“食洋不化”之嫌,无谓亦无理。正如“文艺”不等于“文学”,“艺术”也绝不等同于“美术”。回避音乐谈艺术,恰恰表明“艺术学”学科尚待成熟。闭幕式上专家们对年青学者的勉诫——不要急于“断言”和“定论”,要保留继续探索和进一步发现的余地;不要言必称“西”,要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智慧;不要只会“照着说”(指借用理论),而要学会“接着说”;不要仅仅满足于描述现象和梳理概念,还要去发现规律并解决问题(等)——是善意、殷切、充满远见的,值得青年学者当铭记、共勉。
附1-主持论坛开幕式的学术嘉宾名单:
仲呈祥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七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
王一川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周宪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廷信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韩锺恩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
管向群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教育强省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刘伟冬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美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惇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附2-列席论坛开幕式的学术嘉宾举要
凌继尧教授(全国艺术学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尹吉男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新风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
童强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田川流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文化产业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朱庆先生(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熊元义先生(《文艺报》理论部主任);
徐子方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楚小庆先生(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百家》常务副主编);
李宏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
李媛女士(四川大学文学艺术研究中心《艺术研究与评论》丛刊执行编辑);
甘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界》丛刊编辑部主任);
谢建明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艺产业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李立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夏燕靖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
附3-第三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的正式代表及其发言题目
01. 周计武:《激进的视觉性——社会转型期的先锋艺术》(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02. 赵 笺:《论“高级的平庸”:艺术史观念下的当代艺术》(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03. 杨向荣:《从“美”到“惯例”——艺术的现代观念转型及其中国情境的反思》(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
04. 马晓翔:《当代艺术语境下新媒体装置艺术的文脉研究》(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05. 李盼君:《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遗产:论文化研究视域中的艺术传播》(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06. 李林俐:《论西方艺术史写作中的“风格”概念》(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07. 范丽甍:《爱比修斯的印象派》(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08. 文苑仲、骆坤:《雅克•朗西埃论艺术的政治功能》(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财经大学)
09. 祁 林:《从画像到自拍——技术背景下自我形象的建构与认同》(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10. 孟凡生:《对“艺术终结”的审美经验复兴——理查德•舒斯特曼艺术理论管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1. 唐宏峰:《从艺术作品到艺术纪录——从本雅明到格罗伊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12. 王珺英:《论楚文化对汉初服饰之影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3. 曲 艺:《朱德润的<浑沦图>》(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14. 饶 黎:《梅兰芳表演创新与传统绘画的关系研究》(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15. 吴燕武:《中古时期十二生肖形相转变原因探析》(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16. 邱文颖:《明代文人书房里的艺术品——以江南地区为中心》(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17. 毛秋瑾:《文徵明与拙政园——关于两种<拙政园诗画册>的研究》(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18. 王 汉:《清初中西交流背景下袁江绘画的悄然转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19. 彭 莱:《郭若虚“气韵非师”说与北宋文人画思潮》(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 蒋志琴:《内涵式与外延式: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两种表达方式》(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1. 刘坛茹:《徽派版画的风景建构与文化认同》(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2. 耿 钧:《论“图像环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匹配——以清代狮子林为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23. 刘小龙:《回归综合文化视野的音乐史写作:以<文化语境中的西方音乐>为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24. 柯 扬:《限制下的选择——论音乐理解与评价中的有限差异现象》(中央音乐学院)
25. 贾抒冰:《论当今西方音乐史研究的选题与特色》(中央音乐学院)
26. 许首秋:《感性直觉判断在音乐批评实践中的重要性——以一个音乐批评学者的视角来看》(上海音乐学院)
27. 周凌霄:《维柯艺术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学院)
28. 郭一涟:《感性地听,并说着经验——对音乐美学学科语言的运思》(上海音乐学院)
29. 赵文怡:《“失聪”到“失语”,从意向到存在——对现象学相关美学叙辞的一次梳理以及由此阐发的音乐美学学科相关思考》(上海音乐学院)
30. 孙红杰:《论音乐接受中的“貌合”与“神似”问题——兼论贡布里希的“面貌相像论”及音乐与绘画的艺术通感》(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1. 李 新:《如何理解艺术学理论视野中的鉴赏》(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32. 王望峰:《疑真神话:艺术史的一种“新”阐释》(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33. 朱亮亮:《物候学视野下的<清明上河图>之“春景说”再论证》(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4. 程雅娟:《文化适应与文化改造——从东渡遗珍看中国隋唐艺术的传播影响》(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5. 杨秀娟:《匠人还是大师?——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地位》(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36. 卢文超:《论艺术社会学的双重面相——以霍华德•贝克尔为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37. 高 薪:《现代艺术:民主的实现还是感性的贫困?——迈耶•夏皮罗现代艺术观念研究》(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38. 冯白帆:《选择性解读的终结:<伦勃朗的企业>与微观艺术社会史的研究模式》(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39. 殷曼楟:《论视觉再现与沃尔海姆的观者之看》(南京大学哲学系)
40. 刘 毅:《李格尔的“观者”:论艺术作品的共时性出位》(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41. 杨 赛:《诗、乐、礼关系蠡测》(上海音乐学院)
42. 张婷婷:《传统“小技末道”观念与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理论的滞后性发展》(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43. 崔祖菁:《谢环艺术交游中的“雅贿”现象》(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44. 韩清玉:《审美自律和艺术自律的关系研究》(安徽大学哲学系)
45. 施 錡:《文化悖论的两种类型:中西画中物象逻辑比较》(上海戏剧学院)
46. 韩 刚:《隋唐以前艺术门类理论渊源论考》(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47. 陈 静:《图像与媒介转型:数字技术时代的视觉知识的生产》(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48. 顾生蓉:《中国基督教艺术处境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
49. 保罗•梅德顺[马来西亚]:《现代公共艺术媒介的社会性功能——对马来西亚公共艺术创作与活动的启示》(南京艺术学院)
50. 孙晓霞:《艺术学学科建设与门类美学——从80-90年代的门类美学谈起》(中国艺术研究院)
51. 吴衍发:《民国海归学者与中国艺术学学科建构》(安徽财经大学)
52. 李 森:《论超文本叙事的理念源起》(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53. 刘 剑:《作为艺术学构件的民族艺术学》(贵州大学)
54. 王 言:《美术馆生态与艺术学理论体系构建》(宝龙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