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杰副教授被遴选为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联谊访问学者

发布日期: 2016-02-26  作者:    浏览次数: 166 


    2015年12月底,我院孙红杰副教授应牛津大学邀请、并受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师范大学公派,作为教育部重点工程“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的境外协调员和牛津大学东方学系的高级研究员赴英访学并开展合作研究。抵达牛津之后,牛津大学东方学系潘迪生中国中心为孙红杰副教授提供了高级研究员专用办公室,借以开展教育部CADAL项目与牛津大学CLAROS项目和大英博物馆Research Space项目之间的国际合作。在迅速融入牛津大学的学术氛围之后,牛津大学古典艺术史教授唐娜·库尔茨(Donna Kurtz)和物理学教授教授莫里茨·利德(Moritz Riede)联名推荐孙红杰副教授作为联谊访问学者加入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2016年2月17日,沃夫森学院院务理事会经过讨论后批准了两位教授的提名,正式遴选孙红杰副教授为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2016年度联谊访问学者。当月23日,沃夫森学院院长、女爵士、文学理论教授赫尔迈尔尼·丽(Dame Hermione Lee)亲笔签署了邀请函(译文如下):

亲爱的孙博士:
    您或许已经获悉:莫里茨·利德教授和唐娜·库尔茨教授联名推荐您作为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的访问学者。在此,我荣幸地通知您:院务委员会已正式遴选您为该院的联谊访问学者,访问期自2016年2月23日至12月31日。
我们需要获得您接受此项提名的书面认可材料,请与院办主任蕾切尔·康奈利女士取得联系。
    随信附寄的材料是沃夫森学院联谊学者的权利和义务条例。我们竭诚授予您“联谊访问学者”名义,期待在您访学期间与您会面。

女爵教授赫尔迈尔尼·丽
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院长

    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Wolfson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是牛津大学最大、最年轻、最开放、最具有现代气息的学院之一,建院于20世纪60年代,以交叉学科领域的尖端研究闻名世界,是一所不培养本科生、只培养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院。作为一所年轻的学院,其建筑和装饰风格均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审美元素。开放的园林式布局与许多古老的学院普遍采用的封闭的古堡式建筑大相径庭。学院位于牛津市中北部,依林傍水,静幽非常。白色的现代建筑群被花草丛生的绿地所环绕,查维尔河水流经园中,毗邻着一片据称“不曾浸染现代文明、至今维持着中世纪生态的牧场”(引自牧场入场处的铭牌)。

    作为一所有着八百年悠久历史的世界顶尖名校,牛津大学在学院和系部的建制上有着明显不同于绝大多数欧洲高校和中国高校的独特传统。在其独特的建制体系中,“学院”是最具实体意义的单位,它几乎独立于系、部、馆、所、研究中心这些具有教学和研究职能的“学校建制”之外。各学院在财务、行政、基建、福利、外交、学术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整个牛津大学就是由38个独立学院组成的“联盟”,而不是“学校-学院-系”这样自上而下的纵向结构(如中国高校)。由于教授和学生在身份归属上首先属于“学院”、其次才属于“大学”,故而大学(连同其下属的系、部、馆、所、研究中心等机构)似乎更像是各大学院在招生、教学、考试等(有限几个)环节上的共同行政机构,学院才是大学的首要主体。教授和学生在生活上都由其所在学院直接管理,离开了学院,师生们的生活和交往就失去了最大的依靠和保障。而以学术研究名义前来牛津大学访问的各位学者(连同外校过来的交换生,以及牛津大学各部、馆、所和研究中心的许多在职员工)绝大多数都只有系部归属,而没有学院归属,因此无缘参加学院主体举办的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也无缘享受学院在日常生活上所给予其所属成员的福利和保障。故而,能够归属于牛津大学的某个学院,对于访问学者(乃至牛津大学各系部的在职员工)来说乃是可遇不可求的幸运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