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6年我院党总支创新“两学一做”实践方式,牵头排演校园学生版歌剧《党的女儿》大获成功后,今年,我院党总支继续深入探讨研究如何将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学院的专业特色相结合,以有效、接地气、能够被95后大学生广泛接受的方式将思政教育和课堂教学相融合。 在今年开学初,我院党总支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实施方案,以“教演并举、德艺兼优”为目标,以“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分层教育、统筹推进”为理念,计划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从3月起,学院充分利用艺术类学科优势,发挥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组织实施“音乐教育名师讲堂”“人生导师计划”、“草坪音乐会”、“遇见音乐的力量”大学生原创歌曲征集展演等一系列活动,并在学生评优评奖、学生各类活动中凸显专业教师、班导师和导生指导教师“导学、助学、督学”的积极作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音乐类学生核心素养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项目,逐步形成学科协同、平台协同、人员协同和资源协同的全课程、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化的全员育人格局。 4月12日下午,在我院党政领导的精心策划下,徐汇校区东部学思湖岛上传来阵阵悠扬的琴声和悦耳的歌声。这并不是一次平常意义上的艺术演出和专业展示,不仅在于演出场地走出了教室、音乐厅和剧院,选取在徐汇校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旧址的学思湖岛这一校园十大文化景观之上,更是因为这场特殊形式的音乐会作为音乐专业课程第一课堂的延伸,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作品挑选和演绎中,实现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 学思湖音乐岛湖畔音乐会取名“学思琴歌 乐动心声”,寓意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以艺术的形式感染和打动学生的心灵,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彰显主流价值观,将美育融于德育中,以学生想参与、易接受的方式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期“民族音乐与红色经典作品”专场,精心选取了一些耳熟能详的正能量的作品进行演绎。以民乐合奏、古筝重奏等形式演绎《彩云追月》、《紫竹调》、《秋望》等民族音乐作品,使听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的魅力;歌剧《江姐》和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歌曲选段,将听者带回到那个用信仰铸就忠诚的年代;萨克斯独奏《康定情歌》和手风琴独奏《我为祖国守大桥》用西洋乐器重新改编演绎的中国作品,更是一种经典的传承和创新;男女声二重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又蕴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形式新颖的音乐会吸引了大批师生驻足聆听,而音乐会的表演者和志愿者大多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还加入了特别的点评环节,邀请了相关专业党员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担任嘉宾,并对作品呈现和思想意义进行点评。党员教师们老师不仅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演奏演唱技法和作品背景作了精辟点评;而且还“现身说法”地教育了学生,只有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意义才能真正演绎出高质量水平的音乐。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苏令银谈到,思政课的教学应该真正起到教育引导作用,而学思湖音乐岛湖畔音乐会正是一次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通过艺术的形式达到教化人心、全方位育人的效果。音乐学院施忠院长表示,音乐岛是一个很好的专业课堂教学的载体和延伸。岛是岛,是传播传统民族音乐、红色经典音乐的音乐岛;岛非岛,是培养学生的特殊课堂,锻炼学生的特殊舞台。学思湖音乐岛正是音乐学院打破物理空间局限,突破常规第一课堂教学场地限制,实现思政教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一次有益尝试。(音乐学院党总支 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