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下午,国际交流处"欧美、非洲暑期游学班"的国际学生们走进我院小音乐厅,沉浸式体验中国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本次活动由我院民乐系刘扬老师主持,旨在为游学班的国际学生们开启一段探索中国民族乐器奥秘的音乐之旅,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活动伊始,在我院民乐系教师刘扬的讲述下,以“讲解+演奏”形式为国际学生带来一场生动的民族乐器导览,50分钟内,二胡、琵琶、竹笛等6类民族乐器依次登台,以“可听可感”的方式展现东方音乐魅力。
严旭东手持二胡率先登场。从琴筒构造到运弓技巧,他边讲边演,《赛马》的激昂与《良宵》的温婉,将二胡“能叙事、可传情”的特质展现无余。王晗卿怀抱琵琶接续,从“胡乐传人”的历史渊源到“轮指如急雨”的演奏风格,配合《龙船》的浪涛声与《春江花月夜》的月光韵,令听众沉浸其中。竹笛环节,周梓寒解析“七孔玉管”的精妙构造,并重点阐释南北流派差异,南派婉转如吴语,北派激越似燕歌。娄殷音以《姑苏行》吹皱园林春风,刘扬用《五梆子》擂响塞北豪情,国际学生直呼“大开眼界”。扬琴、古筝、打击乐依次亮相:凌珑击奏《赛龙夺锦》,将端午竞渡搬上舞台;吕陈艾弹奏《渔舟唱晚》,织就“夕阳染江”的水墨画卷;王海阅等四人执头钹、大锣等乐器,以《锦鸡出山》的节奏语言,“敲”出林间锦鸡振翅的灵动。当所有乐器介绍告一段落,全体参演同学再度登台,以一首经典《茉莉花》完成这场民乐“大团圆”,掌声如潮将现场推向最高潮。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余韵消散,"自由互动"环节的帷幕悄然拉开,小音乐厅的空气里瞬间跃动起跃跃欲试的期待。国际学生们三三两两围向她们喜欢的乐器,指尖轻轻拂过二胡的蟒皮、琵琶的丝弦,或是将竹笛举至眼前细细端详,眼神里跃动着好奇的光,方才还在舞台上"遥不可及"的民族乐器,此刻终于触手可及。
民乐系同学化身"临时导师",手把手纠正持琴姿势,托住二胡的琴筒要稳,琵琶的拨片角度需正,竹笛的指孔要按实……在一遍遍的示范与鼓励中,国际学生们终于鼓起勇气,奏响了人生中第一声"中国民乐"。






这一刻,音乐成了最通用的语言,无需翻译注解,指尖触碰与旋律交融间,"中国民族乐器"的文化密码已悄然种进心田。国际学生的笑脸与话语,写满对东方乐器的珍视与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这场跨越国界的民乐之约在乐声与道别中落幕。"可触可感"的体验,让国际学生眼中的中国文化从"课本文字"变为"指尖温度"。其意义超越乐器本身:是文化深度对话,让传统符号成情感纽带;是心灵真诚相遇,不同肤色青年在音符中共鸣;更是文化自信实践,展现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交流。
活动尾声,刘扬老师说:"今天以乐器搭桥,明天世界因文化更紧密。"期待更多"以乐为桥"的盛宴,让民族乐器音色传四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园绽放时代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