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润江南:音乐学院美育艺术实践织就文化传承新图景

发布日期: 2025-07-14  作者:    浏览次数: 202 


美育经纬:时空交叠的传承实践

2025年5月至7月,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10场主题音乐会构建大中小一体化的社会大美育传承链。作为上海市教委文教结合项目“施忠高校美育名师工作室”的重点活动,音乐会将课堂美育成果转化为舞台艺术实践,联动6所中小学、4个社区场馆,形成“高校引领-师生共创-多维辐射”的美育实践新范式。此次系列艺术实践活动由苗小龙、宋小璐、陆蓉、李亚、桂好好、王雨坤等专业教师带队指导,百余名师生用讲演结合的美育形式,深入群众,在我校徐汇校区学思岛、交大慧谷园区、闵行区群众艺术馆、徐汇区长桥街道、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中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市闵行田园高级中学、上海市莘光学校、上海市闵行区华漕学校、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场域中,共同完成了一次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双线交织的美育之旅。

本次系列艺术实践在传播专业知识之外,尤为重视德育工作,努力在艺术呈现上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大、中、小教育的有机接通,用好社会美育大课堂,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政引领,通过以美育人、引美入心,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陶冶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在艺术实践过程中通过中国故事、中国榜样的力量感染,不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导向。当丝竹清音邂逅红色回响,江南文化的婉约灵秀与红色基因的信仰力量共同织就一幅文化传承新图景。


弦外之音:美育共同体的学术建构

五月的风,拂过学思岛潋滟的波光,轻轻掀开“学思弦歌”校园沉浸式音乐会(5月14日)的华美篇章。在袁嘉琪(2024级硕士研究生)清越而婉转的导赏中,江南的故事于丝竹声里流转,于诗词歌赋中生生不息。参演学生以艺术为舟,迎着《茉莉芬芳》的江南芳香沉浸在师大美丽的校园,为接下来的九场演出播下非遗活化的种子,孕育文化薪火。


当蝉鸣初起,“薪火传承”社区美育讲演音乐会(5月23日)在交大慧谷园区蓬勃绽放。娄殷音(2022级音乐学师范专业学生党员)以“江南文化、红色精神、思政育人”为叙事主线,融合音乐、舞蹈与声乐的多维表达,诠释江南丝竹的千年雅韵与红色精神的时代回响,让传统在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的光彩。


六月骤雨未曾浇灭人们对艺术的热忱,6月15日,两场“薪火传承”社区美育讲演音乐会在音乐学院党员教师桂好好的导赏下徐徐展开。社区群众齐聚闵行区群艺馆,共同聆听江南丝竹的典雅与红色旋律的激昂,在音符的流淌中体悟文化交融的丰盈与美育的价值。

三日后,“乐育华莘”教学成果展示音乐会(6月18日)在上海市莘光学校绿意盎然的校园中奏响新声。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在校园响起,莘莘学子在审美体验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认同。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上海师范大学探索“非遗美育进校园”的生动实践,更是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

盛夏将至,“师韵华章”教学成果交流音乐会(6月24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中学倾情上演。音乐会以“师道传承、文化赓续”为核心主题,通过融汇江南文脉与时代精神的多样化作品,集中展现了上师大“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丰硕教学成果,映照着师道与文化的薪火相传。

翌日,“弦韵田园”教学成果交流音乐会(6月25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市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绽放异彩,田园高中学生表演的流行乐曲《第一天》与传统江南丝竹同台碰撞,迸发出青春的火花。真正的文化自信,正是让传统在青春的熔炉中浴火新生,诠释“以美育美”的教育理想与传承力量。

长桥烟雨间,“乐动长桥”社区美育巾帼讲演音乐会(6月27日)在音乐学院李亚副教授温润且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中缓缓铺展。音乐会将美育成果延展出课堂之外,服务社区群众,彰显了上海师范大学在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担当与实践探索。

同日下午,“美乐华声”教学成果交流音乐会在上海市闵行区华漕学校续写中西文化对话的新篇章。音乐会既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民乐与舞蹈,又融汇包容的美育视野,启发青少年在比较与交融中深化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七月初,“虹曲雅韵”教学成果交流音乐会(7月2日)为这一系列美育活动画上了璀璨的句点。高校艺术团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团同台展演,不仅实现了艺术技艺的交流互鉴,更标志着美育理念从高校向校外教育领域的延伸,成为青少年艺术人才梯次培养与文化传承的生动范例。

十场演出选曲层层递进、理念鲜明。在历史的纵深处,当《蹀马倾杯舞千秋》的筝弦轻拂盛唐月色的辉光,《欢乐歌》的丝竹渲染江南烟雨的缱绻,那些沉睡在岁月深处的非遗音符被重新唤醒,涌现新的心跳。在精神的淬炼中,《沂蒙颂》的血脉偾张与《再看一眼亲人》的离殇绝唱,将红色基因化作润物无声的思政课堂,让信仰与情感在音符中交汇流淌,深植人心。《水墨流裳》的写意身韵与《舒曼的快板》的浪漫诗性同台交响,于中西互鉴间印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育人理想。这种多维融合绝非简单拼贴,而是通过“场域-载体-受体”的三维重构实现美育范式突破:高校创作团队以学术眼光提炼文化精髓,中小学艺术社团则在传统旋律中实现青春演绎,社区舞台更是勾连代际的文化纽带。音乐学院师生以“课程思政”的鲜活案例,深入基层实践,探索出一条“艺术赋能思想,美育服务人民”的实践路径。未来,音乐学院师生将继续用江南旋律讲述中国故事,让青春在实现社会大美育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