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迪心连心 舞韵润高原 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随访云南迪庆交流活动

发布日期: 2025-09-24  作者:    浏览次数: 10 


2025年7月27日至31日,我校作为上海学生舞蹈联盟盟主单位,协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师生,奔赴云南迪庆州,开展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舞蹈文化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以“优秀民族舞蹈剧目校园传承与推广”为核心,通过艺术互鉴、教学实践、非遗探访等形式,搭建起沪迪两地文化交融的坚实桥梁。我院舞蹈系主任高娟敏教授带领7名学生随团交流。


扎根社区,情系童心

 7月28日,薄雾笼罩着香格里拉市金龙社区,联盟师生们行走在斑驳的藏式木楼间。与社区干部深入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现状。

随后,师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泛黄的草鞋、锈蚀的军号、珍贵的史料,在高原的阳光下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驻足于宏伟的浮雕墙前,革命的火种曾在这片土地燎原,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舞韵交融,弦歌互鉴

7月28日下午,师生们抵达迪庆州歌舞团。师生们欣赏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迪庆民族歌舞表演。不管是傈僳族舞蹈那种充满野性和节奏感的律动,还是求雨舞展现的由内而外的欣喜等,藏族艺术家们用最本真、最炽热的肢体语言,诠释着高原儿女的生命律动与虔诚信仰,令来自浦江之滨的师生们深深沉醉。

与此同时,舞蹈系的同学们也带来了自己舞蹈编创作品《姝》、《遇》以及舞蹈表演作品《越鸟》、《旋鼓风》和《雨中曲》。23级滕飞儿同学认为这次交流对同学们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观看”,更是一次“学习”和“反思”。舞蹈和音乐还需要更加去关注和表达的,是扎根土地、传递情感、连接心灵。

随后,迪庆州民族歌舞团的编舞老师教授建塘仙鹤舞的经典动作元素——指尖放松、脚步沉稳、重心下沉,师大学子们体验着藏族独特的自然风味。两地师生、艺术家们围坐一堂,就民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现代编舞理念的融合、艺术教育的实践等话题畅所欲言。

7月29日,上海学生舞蹈联盟的专家与师生团队深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以舞蹈为媒,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融之旅。活动分“专家非遗探访”与“学生支教课堂”双线并行,在高原上播撒艺术的种子,绘就沪滇两地文化共生的美好画卷。


专家行:

走进塔城非遗,共启传承对话

专家团队前往塔城,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深度考察藏族黑陶制作、民间歌舞等特色项目。通过实地观摩与互动交流,专家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技艺背后蕴藏的民族智慧与生活哲学。

 “塔城的非遗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藏族文化的活态基因。”双方围绕非遗保护、创新表达与传播推广展开探讨,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活力提供了新思路。


学生行:

舞动童心,艺术启蒙进乡村

与此同时,学生团队走进兴隆村小学,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量身定制了富有趣味的系列舞蹈课,让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碰撞出火花。

其中有以动物为主题的小班组 1-3年级 《动物奇遇记》和大班组 4-6年级 《蒙古族鸿雁》等课例,通过趣味热身、创意舞蹈和团队协作等环节激发孩子们的艺术潜能。从羞涩模仿到大胆创作,孩子们眼中的光芒与脸上的笑容,正是这次教学实践的最好体现。同时,同学们在课堂上还传授拉伸脊柱激活核心的“舞蹈脊柱保健操”,让这一正在研发的2025年国家级大创项目的科学训练成果第一时间与云南迪庆的孩子们分享。

2023级 舞蹈学(师范)宋菲儿感慨道:“当我推开那扇乡村小学教室的门,一群高原红晕染脸颊的留守儿童,用清澈而略带怯生的目光迎接我们时,我意识到,此行的意义远非‘授课’二字所能涵盖。我愈发感悟到舞蹈对于这些留守的幼小心灵,远非才艺那般单薄。它是被看见的渴望,是自我表达的出口。当卓玛们用肢体怯怯而勇敢地说出‘我在这里’,当孩子们在角色中体验‘被需要’的力量——舞蹈便成了悄然点亮的一盏灯,用那微光温暖幼小孤独的心灵。”


文化互动交流学习

7月30日下午,联盟一行步入迪庆州文化馆。借助影像资料,大家了解了本地多民族文化的源流与特色,纪录片真实还原了民族歌舞与生产生活相融的原生状态。另外,文化馆又通过《舞动香格里拉》与《傈僳阿克吉》等获奖剧目现场表演,以最真挚的艺术语言,传递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让团队成员领略了迪庆原生态舞蹈文化艺术的绚烂多姿。

最后,大家携手共跳“大家乐多民族广场舞”,共同分享舞蹈技艺、解读文化符号,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对彼此艺术传统的理解与尊重。

x

此次交流借助多种形式——会谈、观展、影像、展演、共舞与研讨,不仅使上海学生舞蹈联盟深度感知迪庆舞蹈文化的魅力,也切实搭建起沪迪两地艺术对话的桥梁,推动双方在互学互鉴中协同进步、融合创新。

自2019年上海师范大学成为联盟高校盟主单位以来,持续强化舞蹈育人功能,不断拓展高校美育实践路径,积极营造以舞育人、以文化人的校园美育生态。未来,舞蹈系将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大胆尝试将更多高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与创作,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舞蹈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


供稿:陈仪琳 、宋菲儿、 腾飞儿 、叶源昕

摄影:李立新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