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论坛系列报道之——上海音乐学院特聘研究员魏扬教授专题讲座《民族和声的新探索》

发布日期: 2017-12-21  作者:    浏览次数: 1589 


12月20日下午13:30,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特聘研究员魏扬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苑楼D502教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名为《民族和声的新探索》之——《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理论系主任、王岚副教授主持,授课对象主要为我院音乐与舞蹈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慕名而来,还未开始前教室已座无虚席,同学们都秉承着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前来聆听。讲座开始前,王岚副教授首先向师生隆重介绍了魏扬教授在作曲、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本次讲座的论题也是魏扬教授经历多年对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以及如何与实际作曲实践相结合所得出的重要成果。

此次讲座,魏扬教授以《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探究》作为主题为各位同学阐述了这一和声体系的前世今生。首先,魏扬教授向在座师生阐述了“纯五度复合和声”的概念——即由数个纯五度音程纵合形成的复合结构和声。在理解了其基本含义后,他通过对西方和声体系历史脉络的简要概述来与中国的和声体系发展进行对比研究,由此我们得知此和声体系早在中国唐代出现的“合竹”、“手移”等和声现象中就有所展现。同时,西方近现代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美国作曲家梅西安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运用到了纯五度复合和声手法。 然后,相比起西方和声体系30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1980年左右在对西方功能性和声体系进行微调的基础上,才提出了五声性调性和声体系,而在此之前,我国并没有属于自己民族音乐的和声运用体系。由此,魏扬教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纯五度调性和声能否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和声体系呢?正是有了这一思考,魏扬教授通过运用数理分析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由此发现了—— “三环”体系。即“第一环”为以传统的五声性和声体系,通过五度相生律的方式得出了添加变音的“七声性纯五度复合和弦体系”,再以此方法得出“第三环”——现代化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十二音体系)。魏扬教授通过的导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金湘先生的“诗经五首”民族交响合唱作品之一《十亩之间》、杨凌云教授演奏的钢琴作品《愁·心秋》以及同为金湘先生作品,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婧教授演奏的《琴瑟破——为琵琶与交响作品》这三首作品分别运用了上述五声性、七声性以及现代化的纯五度复合和声体系这三种不同的和声手法,(十二音体系)结合实际音响效果使在座的学生有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魏扬老师也对我国现代化歌剧创作所运用的调性手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主要分为tonal(调性)、以谭盾、金湘等人为代表的Neotonal(泛调性)创作、以郭文锦、周龙等人为代表的Atonal(无调性)创作三种类型。

最后,魏扬老师为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今后对和声这门课程的学习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说道,同学们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对于西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研究,而是牢记自己身为一名中国学生,要有民族使命感,把更多的眼光放在我们民族的和声理论体系上,因为我们中国音乐还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建设。多做对振兴民族文化有意义的事情,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整场讲座可谓是精彩纷呈,魏扬教授以鲜明的观点,具有时代性的理念,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结合以数字媒体及音响设备的运用使同学们收获颇丰,更是为在座师生在和声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视野。(报道:和声理论与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朱勤敬、韩凯丽)